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八十章:不徙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0
导读:【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 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文注音】 xiǎo gu guǎ mn shǐ yǒu sh bǎi zhī
【原文】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

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原文注音】

xiǎo guó guǎ mín shǐ yǒu shí bǎi zhī  qì  ér  bù  yòng

小 国 寡 民。使 有 什 佰 之 器而不 用;

shǐ mín zhòng sǐ  ér  bù yuǎn  xǐ suī yǒu zhōu yú wú  suǒ

使 民 重 死而不 远 徙。虽 有 舟 舆,无 所

chéng zhī suī yǒu jiǎ bīng wú suǒ chén zhī shǐ mín  fù

乘 之;虽 有 甲 兵,无 所 陈 之。使 民 复

jié shéng ér  yòng zhī

结 绳 而 用 之。

gān qí  shí měi qí  fú ān  qí  jū lè  qí  sú lín guó

甘 其 食,美 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 国

xiāng  wàng jī  quǎn  zhī shēng  xiāng  wén mín zhì  lǎo  sǐ

相 望,鸡 犬 之 声 相 闻,民 至 老 死

bù xiāng wǎng lái

不 相 往 来。
【译文】
使国家变小,使人民稀少。即使有各种各样的器具,却并不使用;使人民重视死亡,而不向远方迁徙;虽然有船只车辆,却不必每次坐它;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去布阵打仗;使人民再回复到远古结绳记事的自然状态之中。
国家治理得好极了,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快乐。
国与国之间互相望得见,鸡犬的叫声都可以听得见,但人民从生到死,也不互相往来。

【白话译文】
理想的国家是这样的:国土很小,百姓不多,但他们有用不完的器具,并且重视生命而不随处迁徙。
这样,虽有舟车,却无可用之地;虽有武器也没有机会陈列。使人民回复到不用文字,不求知识的结绳记事时代,有甜美的饮食,美观的衣服,安适的居所,欢乐的习俗,大家无争无隙。
因为都是小国,所以各国的人民彼此都可看到,鸡鸣狗吠的声音也可以听见,虽然如此,但因生活的安定,彼此之间的人民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去与邻国的人互相往来。
[逐句译文]
小邦寡民(未来是“小邦寡民”式的理想社会)。 
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人们再也不用百十人共享一个器皿),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人民珍惜自己的生命不用舍近求远)。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家家虽然有舟有车但大多都是摆设);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虽然能看见盔甲兵器却无陈列之处)。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人民从结绳的启示中获得更高智慧)。 
甘其食(品尝着甘甜的佳肴), 
美其服(欣赏着美丽的服装), 
安其居(享受于安居的生活), 
乐其俗(陶醉于快乐的民俗)。 
邻邦相望(邻里之间相互观望), 
鸡犬之声相闻(鸡犬之声相互闻听),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场景解释]
小国寡民是老子所描绘的理想社会,它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着回复到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原始社会时代,在那里,没有剥削和压迫,没有战争和掠夺,没有文化,也没有凶悍和恐惧。
这种单纯的、质朴的社会,实在是古代农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绘。胡寄窗说:“我们研究老子小国寡民思想,要分析产生这种理想的阶级根源、时代因素以及其所企图要解决的问题。所谓小国寡民是针对当时的广土众民政策而发的。他们认为广土众民政策是一切祸患的根源。
作到小国寡民便可以消弭兼并战争,做到‘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便可以避免因获取物质资料而酿成社会纷扰的工艺技巧,‘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便可以取消使民难治的智慧,而且结绳以记事的方法来代替;便可能使人安于俭朴生活,不为奢泰的嗜欲所诱惑;便可以使人民重死而远徒,以至老死不相往来,连舟车等交通工具都可一并废除。
他们不了解,广土众民政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时,新的生产关系要求一个全国统一的地主政权这一历史任务在各大国的政策上的反映。”但是老子“忘记了在‘有什伯之器而不用’的原始‘乐园’中,并没有甘食美服,也没有代他们生产甘食美服的被剥削的人。
老子作者尽管在世界观上是唯物主义的,而在社会观上特别是在经济问题的看法上却陷入于唯心主义的幻想。”这个批评是中肯的。老子面对急剧动荡变革的社会现实,感到一种失落,便开始怀念远古蒙昧时代结绳记事的原始生活,这是一种抵触情绪的发泄。晋朝时陶渊明写了一篇传诵至今的名篇《桃花源记》,应该讲,此文显然受到老子八十章内容的影响。这是一个美丽的幻想,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社会黑暗的不满,反映了人民摆脱贫困和离乱的愿望。
在这一点上,老子和陶渊明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联想到以下小故事
贪和爱

在南印度,有位富翁,他虽然名义上在学道,但仍为俗习所缠缚。

本来,学道人的生活,应该简单朴素。比方说,吃饭只求能饱,穿衣只求暖身就够了。而这位学道的人,饮食起居却尽量讲求享受,譬如说,用汤水洗浴啦,用酥油摩身啦等等,与不学道的人了无区别。因为他自身为这些贪爱所束缚,所以修行多年,别人都觉悟证果了,他还是依然故我。

后来,他自己警觉到落在别人之后,即发惭愧心,决定往后要精进用功。于是来到摩揭罗国孔雀城东,有五里许的一所山寺中,礼拜当代有名的高僧优波笈多尊者为师,跟随他学习。

既见尊者,就请求开示说法。优波笈多尊者知道他身受贪爱束缚,对他说:

“如果真的你能接受我的教示,我就可以指点你学道的方法。”

“尊者慈悲,弟子愿受教示。”

优波笈多尊者带他到一座山上来,运用神通法力,化一棵很高的大树,教那学道的人上树,在树下又化一个深广无比的大坑。先要他放下两脚,再要他放下一只手,最后,又要他放开仅有的一只扳着树枝的手。学道者就提出异议说道:

“若再放开一只手,便要堕坑而死了。”

优波笈多尊者听后,很不高兴,怒斥道:

“已经与你约定,一切要受我的教示,怎么你现在不听?”这时学道者想到此行的目的,随即把眼一闭,不顾一切地把手放开,准备堕下去。正当他这贪爱之念去除的一刹那间,树与坑都不见了。从此,他知道色身的幻化无常,虚妄不实,不再执着,能够放下一切。优波笈多尊者这才为他说法开示,他也精进地加倍用功,很快地就证得罗汉果。

不能忘我,就不能除贪爱,贪爱不除,修道的魔障就会多起来的。

信与不信

弥兰王对那先比丘说道:

“佛法里讲:世间上活到百岁,一直作恶的人,如果他临命终时,能够一心念佛,则必生天上(编者:原书为“必生净土”经核实,根据《那先比丘经》应为“必生天上”),这话叫人难以相信。经里又讲,人若杀生一次,必堕地狱,这话我也不能相信。”

那先比丘听后,反问道:

“请问大王,若有人拿了一块小石头,放在水上,那块石头是浮在水面上呢?还是沉入水里去呢?”

弥兰王回答道:

“石头一定会沉入水中去的。”

“假若把大石头放在船上,是不是也会沉没呢?”那先比丘又问。

“不会沉没的。”弥兰王回答。

“那么,大王,我告诉你,”那先比丘解释道:“大石放在船中,因为船的关系,就不会沉没,所以人虽有大恶,佛法慈航,自然不会让他堕落,你为什么不相信呢?小石块在水中,因没有船载,所以沉没,如人不信佛法,死后便入地狱,你为什么不相信?”

弥兰王听后,大喜道:

“善哉!善哉!佛法真不可思议!”信与不信
《道德经》
彼此之间的人民却到老死,也不会离开自己的国家去与邻国的人互相往来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