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七十三章:天网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0
导读:【原文】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注音】 yǒng y gǎn z shā yǒng y b gǎn z hu cǐ liǎng 勇 于 敢 则 杀,勇
【原文】

勇於敢则杀。勇於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

。不召而自来。繟(chǎn,舒缓)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原文注音】

yǒng yú  gǎn zé shā yǒng yú  bù gǎn  zé huó cǐ  liǎng

勇 于 敢 则 杀,勇 于不 敢 则 活。此 两

zhě huò  lì  huò hài tiān zhī suǒ  wù shú zhī  qí  gù

者,或 利 或 害。天 之 所 恶,孰 知 其 故 ?

shì  yǐ  shèng rén yóu nán zhī

是 以 圣 人 犹 难 之。

tiān zhī dào bù  zhēng ér  shàn shèng bù  yán ér  shàn

天 之 道,不 争 而 善 胜 ,不 言 而 善

yìng bù  zhào ér  zì lái chǎn rán  ér  shàn móu

应,不 召 而自 来,繟 然 而 善 谋。

tiān wǎng huī huī shū  ér  bù  shī

天 网 恢 恢,疏 而不 失。
【译文】
勇于坚强就会死,勇于柔弱就可以活,这两种勇的结果,有的得利,有的受害。
天所厌恶的,谁知道是什么缘故?有道的圣人也难以解说明白。
自然的规律是,不斗争而善于取胜;不言语而善于应承;不召唤而自动到来,坦然而善于安排筹划。
自然的范围,宽广无边,虽然宽疏但并不漏失。

【白话译文】
勇于表现刚强的人,必不得善终;勇于表现柔弱的人,则能保全其身。这两者虽同样是“勇”,但勇于刚强则得害,勇于柔弱则受利。
天为什么厌恶勇于刚强的人,谁能知道为什么?天之道是不争夺而善于得胜,不言语而善于回应,不召唤而万物自归,宽缓无心而善替万物筹策。
这就好像一面广大无边的天网一样,它虽是稀疏的,却没有一样的东西会从中漏失。
[逐句译文]
勇于敢则杀(勇于违反天道的人则会招来杀身之祸), 
勇于不敢则活(勇于顺从自然的人则会活的潇洒自如)。 
此两者(这两种不同的勇敢), 
或利或害(一个有利一个有害)。 
天之所恶(天也有它所厌恶的), 
孰知其故(谁也不知这是什么缘故)? 
是以圣人犹难之(就是圣人也很难说明到底是什么原因)。 
天之道(天道的规律): 
不争而善胜(不与万物相争而善胜万物), 
不言而善应(不与万物言语而善应万物), 
不召而自来(不召万物而来而万物自来), 
单然而善谋(它宽缓自然但却善于筹划)。 
天网恢恢(天道就象一张巨大的网), 
疏而不失(虽然疏松但却不失一切)。

[场景解释]
老子认为,自然的规律是柔弱不争的。他说,勇气建立在妄为蛮干的基础上,就会遭到杀身之祸;勇气建立在谨慎的基础上,就可以活命。勇与柔相结合,人们就会得到益处,勇与妄为相结合,人们就会遭受灾祸。同样是勇,利与害大相径庭。
老子的主张是很明确的,他以为自然之道,贵柔弱,不贵强悍妄为;贵卑下,不贵高上贵重。而自然之道是不可违背的。
有人认为老子只注重自然规律,而忽视人的主观因素,不讲人的主观努力的作用,是在宣扬退缩,胆小怕事的生活态度和命定论的思想。我们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老子所宣扬的是自然规律,人们立身处世不可以违背自然规律,勇而敢是不遵循自然规律的肆意妄为,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勇敢坚强的含义。
勇而不敢是顺应自然规律,不以主观意志取代客观实际,并不是懦弱和软弱的代名词。我们同意老子的观点,人类的行为应该是选择后者而遗弃前者。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联想到以下小故事
佛陀的教诲

从前有一位王子,他问他的老师–释迦牟尼佛: “我的生活之路将是什么样的呢?”佛陀回答说: “在你的生活之路上,你将遇到三道门,每一道门上都写有一句话,到时候你看了就明白了。

于是,王子上路了。不久,他就遇到了第一道门,上面写着:“改变世界”。王子想:我要按照我的理想去规划这个世界,将那些我看不惯的事情统统改掉。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几年之后,子又遇到了第二道门,上面写着: “改变别人”。王子想:我要用美好的思想去教化人们,让他们的性格向着更正确的方向发展。

再后来,他又遇到了第三道门,』:面写着: “改变你自己”。王子想:我要使自己的人格变得更完美。于是,他就这样去做了。

王子见到释迦牟尼佛,王子说:“我已经看过生活之路上的三道门了。我懂得,与其改变世界,不如改变这个世界上的人,而与其去改变别人,不如去改变我自己。”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 “也许你现在应该往回走,再回去仔细看看那三道门。”

王子将信将疑地往回走。远远地他就看到了第三道门,可是,和他来的时候不一样,从回来的这个方向上,他看到的是门上写的: “接纳你自己”。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自己时为什么总是生活在自责和苦恼之中:因为他拒绝承认和接受自己的缺点,所以他总把目光放在他做不到的事情上,忽略了自己的长处,他因此学会了欣赏自己。

王子继续往回走,他看到第二道门上写的是“接纳别人”。他这才明白他为什么总怨声载道:因为他拒绝接受别人和自己存在差别,所以,他总是不去理解和体谅别人的难处。他因此学会了宽容别人。

王子又继续往回走。他看到第一道门上写的是“接纳世界”。王子这才明白他在改变世界时为什么连连失败:因为他拒绝承认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人力所不及的,忽略了自己可以做得更好的事情。他因此学会了包容世界。

这时,释迦牟尼佛已经等在那里了,他对王子说: “我想,现在你已经懂得什么是和谐与平静了。”
《道德经》
它虽是稀疏的,却没有一样的东西会从中漏失。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