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五十八章:察证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0
导读:【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原文注音】 q zhng mēn mēn q mn chn chn q zhng ch ch 其
【原文】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尚福之所倚。福尚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正

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原文注音】

qí  zhèng mēn mēn  qí  mín chún chún  qí  zhèng chá chá

其 政 闷 闷,其 民 淳 淳;其 政 察 察,

qí mín quē quē huò  xī fú zhī suǒ  yǐ fú  xī huò zhī suǒ

其 民 缺 缺。祸 兮,福 之 所 倚;福兮,祸 之 所

shú zhī qí  jí qí  wú zhèng  yě zhèng fù wéi  jī

伏。孰 知 其极?其无 正 也。 正 复 为 奇,

shàn  fù  wéi yāo rén zhī  mí qí  rì  gù jiǔ shì  yǐ  shèng

善 复 为 妖。人 之 迷,其日固 久。是 以 圣

rén fāng ér  bù  gē lián ér  bù guì zhí ér  bù  sì guāng

人 方 而不割,廉 而不 刿,直 而不肆,光

ér  bù yào

而不 耀。
【译文】
政治宽厚清明,人民就淳朴忠诚;政治苛酷黑暗,人民就狡黠、抱怨。
灾祸啊,幸福依傍在它的里面;幸福啊,灾祸藏伏在它的里面。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幸福呢?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标准。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
因此,有道的圣人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白话译文】
治国者无为无事,一国的政治看似混浊,其实人民因生活安定,其德反而淳厚。
治国者有为有事,一国的政治看似条理分明,其实人民因不堪束缚,其德反而浅薄。所以灾祸的里面,未必不隐藏着幸福;在幸福里面,也未必不潜伏着祸根。
这种得失祸福的循环,是没有定数的,谁能知道它的究竟呢?就好像那本是正直的东西,突然间竟变作了虚假;那本是善良的东西,突然又化作邪恶一样。世人看不透这个道理,每每各执已见,作为是非取舍的标准。他们陷在这往复循环的圈子里,不能自拔,已为时很久了。
唯独得道的圣人,才能跳出这个圈子,能无为而为,以无事为事,方正而不刺人,锐利而不伤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耀眼。既伤不到自己,也伤不到别人。
[逐句译文]
其政闷闷(执政者的政策宽厚), 
其民醇醇(人民自然富贵和睦); 
其政察察(执政者的政策苛刻), 
其民缺缺(人民自然缺其所缺)。 
祸兮福所倚(灾祸中倚藏着福祉); 
福兮祸所伏(福祉中伏藏着灾祸)。 
孰知其极(谁能彻底明白端倪)? 
其无正(没有标准参考)。 
正复为奇(正直为何变的诡诈)? 
善复为恶(善良为何变的恶毒)? 
人之迷(人们为此感到迷惑), 
其日固久(时间已经久远了)。 
是以圣人(所以圣人),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生硬), 
廉而不刿(锐利而不伤人), 
直而不肆(耿直而不放肆), 
光而不耀(光明而不炫耀) 

[场景解释]
老子在本章里提出的“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自古及今是极为著名的哲学命题,往往被学者们征引来用以说明老子的辩证法思想。
冯友兰在分析此句时这样说:“老子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的剧烈的变革在人们思想中的反映。
在中国哲学史中,从《周易》以降,即有辩证法的思想,但用一般的规律的形式把它表达出来,这还是老子的贡献。但是,老子还没有把客观辩证法作为自然界和社会中的最一般的规律提出来。除此之外,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还有很多严重的缺点,对形而上学思想作了很大的让步。
第一,老子虽然认识到宇宙间的事物都在运动变化之中,但是认为这些运动变化,基本上是循环的,不是上升和前进的过程。它所谓‘周行’,就有循环的意义。
第二,关于运动和静止,是哲学中重要问题,‘动’与‘静’也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范畴。老子承认事物经常在变化之中,但是他也说,‘万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十六章)。万物的‘根’是道,‘归根曰静’。他认为‘道’也有其‘静’的一方面;而且专就这一句话说,‘静’又是主要的。
因此,他在实践中特别强调清静无为,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二十六章),‘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六十一章),实际上表示对事物变化运动的厌弃。第三,对立面必须在一定的条件下,才互相转化,不具备一定的条件,是不能转化的。祸可以转化为福,福也可以转化为祸,但都是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是如此,例如主观的努力或不努力等,都是条件。照老子所讲的,好像不必有主观的努力,祸自动也可以转化为福;虽然有主观的努力,福也必然转化为祸。这是不合事实的。
老子的这种思想,也是没落奴隶主阶级的意识的表现。他们失去了过去的一切,自以为是处在祸中,但又无力反抗,只希望它自动地会转化为福。老子认为对立面既然互相转化,因此就很难确定那一方面是正,那一方面是负。这样的‘其无正’的思想,就对相对主义开了一个大门。
后来庄子即由此落入相对主义。”(《中国哲学史新编》第272页)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冯友兰先生的批评十分中肯,指出了其中的要害问题,但我们的看法又与冯先生略有不同。我们感到,老子的辩证法已经具备了矛盾对立统一的规律的性质,相反的东西可以相成,同时,他又知道相反的东西可以互相转化,这种观察事物、认识的事物辩证方法,是老子哲学上的最大贡献。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想到以下小故事
哑巴吃密之悟道

有一个学僧,恭恭敬敬地请教慈受禅师:“禅者悟道时,对于悟得的境界和感受,说得出来吗?”

慈受:“既是‘悟’道,说不出来。”

学僧:“说不出来的时候,像什么呢?”

慈受:“像哑巴吃蜜!”

学僧觉得很有道理,但随即又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一个禅者没有悟道时,但他善于言辞,说得头头是道,他说的能够算悟吗?”

慈受:“既然还没有悟道,说出的怎算做禅悟呢?”

学僧:“但是他说的听起来好像也蛮有道理呀,如果不算做禅悟,那他是什么呢?”

慈受:“鹦鹉学舌!”

学僧:“哑巴吃蜜和鹦鹉学舌,有什么不同呢?弟子愚笨,请老师讲具体一点儿。”

慈受:“哑巴吃蜜,甜在心头,是深深地领悟了禅理,这是‘知’,如人饮水,冷暖自知;鹦鹉学舌,语音虽似,却毫无意义,这是‘不知’,好像小孩子学说话,并不了解其中的含义。”

学僧:“啊,是这样,那么面对那些没有领悟禅理的人,怎么对他们说法呢?”

慈受:“自己知道的给他知道,自己不知道的不要给他知道。”

学僧:“老师,那您现在是‘知’还是‘不知’?”

慈受:“我现在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也如鹦鹉学讲话,讲得非常像。你说我是知还是不知呢?”

学僧很受启发,礼谢而去。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