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十六章:复命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07
导读: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十六章:复命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注音】 zh xū j shǒu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十六章:复命
【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

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
【原文注音】

zhì xū  jí shǒu jìng dǔ wàn wù bìng zuò wú  yǐ  guān

致 虚极,守 静 笃,万 物 并 作,吾以 观

fu  wù  yún yún gè  fù  guī  qí  gēn guī gēn yuē

(其) 复。夫 物 芸 芸,各 复 归 其 根。归 根 曰

jìng jìng yuē  fù  mìng fù  mìng yuē cháng zhī cháng

静,静 (是)曰 复 命。复 命 曰 常 ,知 常

yuē míng bù zhī cháng wàng zuò xiōng

曰 明。不 知 常 ,妄 作 凶 。

zhī  cháng  róng róng  nǎi  gōng gōng  nǎi  quán

知 常 容,容 乃 公,公 乃 全 (王),

quán nǎi tiān tiān nǎi dào dào nǎi jiǔ mò  shēn  bù

全 (王)乃 天,天 乃 道,道 乃 久,没 身 不

dài

殆。
【译文】
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万物都一齐蓬勃生长,我从而考察其往复的道理。那万物纷纷芸芸,各自返回它的本根。
返回到它的本根就叫做清静,清静就叫做复归于生命。复归于生命就叫自然,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做聪明,不认识自然规律的轻妄举止,往往会出乱子和灾凶。
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白话译文】
若是致虚、宁静的工夫达到极致,做到去知去欲。
那么万物的生长、活动,我们都不难看出他们是由无到有,再由有到无,往复循环的规律。虽然万物复杂众多,到头来还是要各返根源。
回返根源叫做“静”,也叫“复命”。这是万物变化的常规,所以“复命”叫做“常”。了解这个常道可称为明智。不了解这个常道而轻举妄动,就要产生祸害了。
了解常道的人无事不通,无所不包;无事不通,无所不包就能坦然大公,坦然大公才能做到无不周遍,无不周遍才能符合自然,符合自然才能符合于“道”,体道而行才能永垂不朽。
如此,终生也就可免于危难了。
[逐句译文]
至虚极(修道进入虚无至极的意境), 
守静笃(安守宁静气定神闲)。 
万物旁作(万物在时空的隧道中行进), 
吾以观其复(我可以反复观察他们的循环)。 
夫物芸芸(天地万物芸芸众生), 
各复归其根(各自都要归于它们的因果)。 
归根曰静(看到因果可以说是静的作用), 
静曰复命(只有静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谛)。 
复命曰常(生命的真谛就是变化的规律), 
知常曰明(了解变化规律才算通晓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变化规律), 
忘作凶(妄作非为自然带来凶险)。 
知常容(知道变化规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达), 
公乃全(公正豁达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长治久安), 
没身不殆(终身都不会感觉到不妥)。 

[场景解释]
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
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
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
“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
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
再说“归根”。
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绝对的。
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
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读后感想]
老子在道德经中主要讲述了“顺其自然”,有些事不可强求,无论心态怎么着急,注定的顺序还是要走完,民间属于:不能一口气吃成一个胖子,本章道德经不禁想到了下面的故事:
 禅院的草地上一片枯黄,小和尚看在眼里,对师父说:“师父,快撒点草籽吧!这草地太难看了。”
师父说:“不着急,什么时候有空了,我去买一些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急什么呢?随时!”
中秋的时候,师父把草籽买回来,交给小和尚,对他说:“去吧,把草籽撒在地上。”起风了,小和尚一边撒,草籽一边飘。
“不好,许多草籽都被吹走了!”
师父说:“没关系,吹走的多半是空的,撒下去也发不了芽。担什么心呢?随性!”
草籽撒上了,许多麻雀飞来,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看见了,惊慌的说:“不好,草籽都被小鸟吃了!这下完了,明年这片地就没有小草了。”
师父说:“没关系,草籽多,小鸟是吃不玩的,你就放心吧,明年这里一定会有小草的!”
夜里下起了大雨,小和尚一直不能入睡,他心里暗暗担心草籽被冲走。第二天早上,他早早跑出了禅房,果然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于是他马上跑进师父的禅房说:“师父,昨晚一场大雨把地上的草籽都冲走了,怎么办呀?”
师父不慌不忙的说:“不用着急,草籽被冲到哪里就在哪里发芽。随缘!”
不久,许多青翠的草苗果然破土而出,原来没有撒到的一些角落里居然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小苗。
小和尚高兴的对师父说:“师父,太好了,我种的草长出来了!”
师父点点头说:“随喜!”
这位师父真是位懂得人生乐趣之人。凡是顺其自然,不必刻意强求,反倒能有一番收获。
为求一份尽善尽美,人们绞尽脑汁,殚精竭虑。而每遇关系重大、情形复杂的状况,更是为之寝食难安。
其实,就如我们遇上难越的坎儿,与其百般思量,不如顺其自然,反倒能够柳暗花明又一村。
通过这个故事大家可以看出人要懂得“顺其自然”这样人才会自在不去烦恼~这也是道德经 需要告诉我们的道理。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