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七十六章:柔弱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0
导读:【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注音】 rn zhī shēng yě ru ru q sǐ yě jiān qing cǎo 人 之 生 也 柔 弱,其 死 也 坚 强 。
【原文】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原文注音】

rén zhī shēng  yě  róu ruò qí  sǐ  yě  jiān qiáng cǎo

人 之 生 也 柔 弱,其 死 也 坚 强 。草

mù zhī shēng yě  róu cuì qí  sǐ  yě  kū  gǎo gù  jiān qiáng

木 之 生 也 柔 脆,其死也枯 槁。故 坚 强

zhě  sǐ  zhī tú róu ruò zhě shēng zhī tú

者 死 之 徒,柔 弱 者 生 之 徒。

shì yǐ  bīng qiáng  zé  miè mù  qiáng zé  zhé qiáng dà

是 以 兵 强 则 灭,木 强 则 折。强 大

chù xià róu ruò chù shàng

处 下,柔 弱 处 上 。
【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身体就变得僵硬。草木生长时是柔软脆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干硬枯槁了。
所以坚强的东西属于死亡的一类,柔弱的东西属于生长的一类。因此,用兵逞强就会遭到灭亡,树木强大了就会遭到砍伐摧折。
凡是强大的,总是处于下位,凡是柔弱的,反而居于上位。

【白话译文】
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以后,就变得僵硬。草木活着的时候,形质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形质立刻转为枯槁。
所以说,凡是坚强的都是属于死亡的类型;凡是柔弱的,都是属于生存的类型。
从用兵逞强反而不能取胜,树木强大反而遭受砍伐来看,凡是强大自夸,心想要高居人上的人,结果必被厌弃,反居人下;而那些柔弱自守的人,最后终必受人拥戴,反居人上。
[逐句译文]
人之生也柔弱(人体在生都是柔软的), 
其死也坚强(死了就会僵硬)。 
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万物草木在活着时也都是柔弱脆嫩的), 
其死也枯槁(当它们死了就干硬枯萎)。 
故坚强者死之徒(因此坚强是属于死亡的一类), 
柔弱者生之徒(柔弱是属于活着一类)。 
是以兵强则不胜(所以自视兵强而发动战争则不可能赢得胜利), 
木强则折(树木强硬则必然因为枯萎而被折断)。 
强大处下(强大的总是处于下降地位), 
柔弱处上(柔弱的才是处于上升地位) 。

[场景解释]
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
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我们感到,这一章又一次表达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这种思想来源于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总结。
这里,无论柔弱还是坚强,也无论“生之徒”还是“死之徒”,都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发挥作用。这个结论还蕴含着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满着生机。
老子在这一章里所表达的思想是极富智慧的,他以自然和社会现象形象地向人们提出奉告,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
事实上,在现实生活当中,有不少这样的人,这种例子不胜枚举。当然,这也符合老子一贯的思想主张。
[读后感想]

老子本章告诉大家,强壮的未必是好事,现实中的第一并不一定是好事(心中无敌无敌于天下)

人的声气

有一学僧请示盘珪禅师道:“我有一个天生的毛病-气短心急,曾受师父指责,我也知错要改,但因心急已成为习气,始终没有办法纠正,请问禅师,您有什么办法帮我改正习气呢?”

盘珪禅师非常认真的答道:“你心急的习气,如果能拿出来,我帮你改正。”

学僧道:“现在不会心急,有时会忽然跑出来。”

盘珪微微一笑道:“那么,你的心急,时有时无,不是习性,更不是天性;是你触境而生的,本来没有,因境而生。若说父母生给你的,你是太不孝了;父母生给你的,只有佛心,其它没有。”

盘珪禅师一生接待学人,不说佛法,不说禅法,只是要求你自己应具有的佛心和高贵的道德。

后来,盘珪禅师圆寂后,一位住在寺院旁的盲人对参禅的学僧说道:“我虽是瞎子,看不到对方的面孔,但却能从对方说话的音声判断他的性格。通常,我不但可以在一个人对幸福者或成功者的祝福语中,听出他的嫉妒声气,也可从他对不幸者或失败者所发出的安慰语中,探出他的得意和满足声气,彷佛他可从那些慰祝之言中得到许多的利益似的。但是,在我所有的体会中,盘珪禅师对人说话的声气始终是真诚无伪。每当他向人宣示快慰之情时,我只听到快慰的声气;而当他向人一吐愁肠时,我只听到愁苦的声气。那种声气,完全从他的佛心中流露出来的,那佛心,就是他父母生的。”

学僧听后,一面否认盲者的话,一面赞美盘珪禅师道:“我们老师的佛心,不是父母生的,那是他本有的。”  

把一切好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会失去自己的本性,把一切坏的都归之于父母生的,这也会被说为不孝。好和坏,是习性,不是本性,既非与生俱来,也非父母所生。假设有人问:“佛陀是谁生的?”答以“佛陀是摩耶夫人生的”,此话错也,悉达多太子是摩耶夫人生的,而佛陀则是从般若生也,所谓“般若为三世诸佛之母”,即此义也。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