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十章:玄德
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
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
【原文注音】
zǎi yíng pò bào yī néng wú lí hū zhuān qì zhì
载 营 魄 抱 一,能 无 离 乎 ? 专 气 致
róu néng rú yīng ér hū dí chú xuán lǎn néng wú cī
柔,能 如 婴 儿 乎?涤 除 玄 览,能 无 疵
hū ài guó zhì mín néng wú wéi hū tiān mén kāi hé
乎?爱 国 治 民,能 无 为 乎?天 门 开 阖,
néng wéi cí hū míng bái sì dá néng wú zhī hū shēng
能 为 雌 乎?明 白 四 达,能 无 知 乎? 生
zhī xù zhī shēng ér bù yǒu wéi ér bù shì zhǎng ér bù
之 畜 之,生 而不 有,为 而不 恃,长 而 不
zǎi shì wèi xuán dé
宰。是 谓 玄 德。
【译文】
聚结精气以致柔和温顺,能像婴儿的无欲状态吗?
清除杂念而深入观察心灵,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能遵行自然无为的规律吗?
感官与外界的对立变化相接触,能宁静吧?
明白四达,能不用心机吗?
让万事万物生长繁殖,产生万物、养育万物而不占为己有,作万物之长而不主宰他们,这就叫做“玄德”。

【白话译文】
你能摄持躯体,专一心志,使精神和形体合一,永不分离吗?
你能保全本性,持守天真,集气到最柔和的心境,像婴儿一样的纯真吗?
你能洗浄尘垢、邪恶,使心灵回复光明澄澈而毫无瑕疵吗?
你爱民治国,能自然无为吗?
你运用感官、动静、语言之间,能致虚守静吗?
你能大彻大悟、智无不照,不用心机吗?
这些事如果都能做到的话,便能任万物之性而化生,因万物之性而长养。
生长万物而不据为已有,兴作万物而不自恃已能,长养万物而不视已为主宰,这就是最深的“德”了。
[逐句译文]
载营魄抱一(精神与形体统一),
能无离乎(能永远不分离吗)?
专气致柔(结聚精气以致柔和),
能婴儿乎(能像初生的婴儿吗)?
涤除玄监(洗涤心灵之镜),
能无疵乎(能没有瑕疵吗)?
爱民治国(爱护百姓治理国家),
能无为乎(能顺应自然吗)?
天门开阖(感官自然开启),
能无雌乎(能不被引诱吗)?
明白四达(理事明白通达),
能无知乎(能没有成见吗)?
生之畜之(创造并养育万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创造万物而不占为己有),
为而不恃(无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长而不宰(左右万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谓玄德(这就是恩泽天下的玄德)。
[场景解释]
深入阐述有关修身的问题。开头六句提出六种情况、六个疑问:“能无离乎?”“能无为乎?”“能如婴儿乎?”“能无疵乎?”“能为雌乎?”“能无知乎?”
这六个问题实际上说的就是有关修身、善性、为学、治国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这一章的解释,学术界有些分歧。
一是对“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句话的判定,
有人认为是与五十一章“道生之,德畜之”等相雷同,因而系错简;
也有人认为,五十一章就道而言,本章就圣人而言,文句相同,其对象不同。
在《道德经》一书中,文相同或近似的情况,前后重复的情况都是常见的现象,不必认定为错简。
此外对于“载营魄抱一”的“一”,有学者认为此一为“一身”的意思,即精神与躯体合而为一身,不可分离;
有人认为“一”即“道”,“抱一”即统一于道;
也有人认为“一”可以当“专一”解释,此句译为人要安居于常居之所,专一慎独,须臾也不能受物欲的诱惑。
[读后感想]
老子要求我们修炼道德心境要达到:“坚忍不拔,持之以恒;致阴致阳,致柔致刚;涤除杂念,专心致志;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大智若愚,虚怀若谷;无知无欲,通达四方。”这是何等致高致远的境界啊!
如果帝王能够达到这种心境,老百姓就尊称他们为“真命天子”。然而,即便是开创了“贞观之治”的李世民,也发动了玄武门之变;开创了“开元盛世”的李隆基,也沉迷酒色;开创了“康乾盛世”的康熙大帝,也逼反了吴三桂。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不能对任何人求全责备,但是我们可以按照老子给我们指明的修炼心境的标准来修炼自己。修炼自己的心境,不仅可以使自己超凡脱俗,还可以改变命运。这里便想到了两个故事,一个十曾国藩,另一个是袁了凡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之道
阅读《曾国藩的家书》,这些写给他的父母、夫人、兄弟、儿子等人的家书,涉及了修身、教子、持家、处世、为政、治军等多方面的内容,而修身养性,也是曾国藩颇加详论的。
曾国藩的修身养性思想,来源于他所恪守的圣哲前贤的理论和典籍,也是他阅世日久积累的经验。
如何修身养性?曾国藩提出了四点:一是“慎独”,认识善恶,进行道德自省,心中安泰,清心寡欲;二是“主静则身强”,一个人无论内外,皆须庄重宁静,对修身养性来说,就是这“能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三是,“求仁则人悦”,胸怀万物,顺应天地之理;四是,多习于勤劳,少安逸享乐,因为勤劳使人长寿,安逸使人早亡。
另外,修身养性的另一途径,是读书养我浩然之气。做到心中坦然,精神愉快,这是人们普遍修身养性的经验,是长寿的最好的秘诀之一。而要做到这精神的愉悦和满足,当追求“以光辉灿烂的事物充满人心的学问,如历史、寓言、自然研究皆是也 ”。曾国藩多次强调这种读书对养心的作用。
他的两个儿子纪泽、纪鸿体质薄弱,曾国藩劝他们多读并多摹颜字之《郭家庙》、柳字之《琅琊碑》和《玄秘塔》,希望以其丰腴的墨气、坚韧的骨力,充实他们的生命气质。他还希望他们在吟诗作字、陶冶性情时,学习陶渊明、谢朓的冲淡之味、和谐之音、潇洒胸襟……这也就是说,以文化的力量,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精神世界,再经由精神影响人的物质世界,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
曾国藩的中厅堂悬挂有八本堂匾,其跋云:“养生以少恼怒为本……”这种修身养性思想是他多次在家书中强调的,与兄弟说,与儿女说,可见曾国藩的重视程度。曾国藩的儿子纪泽患有肝郁之症,曾国藩在给其弟的信函中指出,他的沅弟盛年肝火旺盛,还说自己“渐衰老,亦常有勃不可遏之候”。这应该是他多次劝告亲属注意惩忿(少恼怒)的直接原因。易生恼怒,不止是一般人的情感态度,就是历史上的“多少英雄豪杰打此两关不过”,这是一个需要汲取的教训。所以,曾国藩告诫他们,要像佛家所说的那样,降龙伏虎,“龙即相火也,虎即肝气也”,遏抑肝火,不使它过分炽烈,节制血气,不使自己的嗜欲戕害自己的身体性命。这是养生之道的根本。也是我们现代人的健康经验:发怒伤害肝脏功能。
另外,人心中的忿怒,与养心对立;所以,惩忿去怒,也就是为了养心,减少了忿怒,心中也便安泰平和、豁达冲淡、充满虚明之气……这对我们现代人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
尽管曾国藩非常重视修身养性之道,但他对生命的健康长寿,却不存妄念,不迷信,一切顺其自然,人的“寿之长短,病之有无,一概听其在天,不必多生妄想去计较他”。这种达观、冲淡之气,不也是今天追求修身养性的人们所应具有的襟怀、器识?
袁了凡的故事
明朝有个袁了凡先生,通过他一生修身养性改变命运的亲身经历,写下了著名的《了凡四训》告诫后人。
了凡先生幼年丧父,依从母亲的希望弃学从医。有一次了凡采药路过慈云寺的时候,遇到一个鹤发童颜的孔老先生。老先生劝了凡先生求功名走仕途,并给了凡先生算命,说他能够考上秀才的最高级别,官可以做到四川的一个县令,没有后代,只能活到53岁。
了凡按照孔先生的建议开始弃医求学,果然考取秀才,后来的经历都被孔先生一一言中。了凡先生开始相信命运了。既然命运都是天定不能改变了,还有什么可奋斗的?从此开始消沉了。
公元1569年,了凡先生到栖霞山拜访云谷禅师,对坐一室,三昼夜不瞑目,没有任何杂念。
云谷禅师非常惊奇,问他:“静坐三日,为什么没有任何杂念?”了凡就一五一十的把孔老先生给他算命的事告诉了云谷禅师。
云谷禅师说:“太甲曰:‘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诗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孔先生算你不能登科第,没有后代,这是人的命运,就叫做‘天作孽’,这是可以通过努力改变的;你要修炼道德,多行善事,多积阴德,这些都是你自己所积的善德,哪有得不到回报的?”
了凡深受启发,决定行善事三千件,记录善事与不善事,每做一件不善事,就要抵消一件善事。
公元1570年科举考试,孔先生算应该考第三名,结果考了第一名,命运已经开始改变了。公元1581年喜得贵子。公元1586年考中进士,被朝廷任命为河北省宝坻县做县长。过了七年升拔为兵部“职方司”的主管人。
袁了凡先生将自己所经历,改造命运的种种考验,告诉他的儿子;要袁天启不被命运束缚住,并且应竭力行善,“勿以善小而不为”;也必须努力断恶,“勿以恶小而为之”;如此,则一定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所谓“断恶修善”,“灾消福来”,这是改造命运的原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