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译文 > 正文

道德经全文原文及译文第六十三章:无难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0
导读:【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 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 无难矣。 【原文注音】 wi w wi sh w sh wi w wi 为
【原文】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於其易,为大於其细。天下难事必作於易。天

下大事必作於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

无难矣。
【原文注音】

wéi wú  wéi shì wú  shì wèi wú  wèi

为 无 为,事 无 事,味 无 味。

dà  xiǎo duō shǎo bào yuàn yǐ  dé tú  nán yú  qí  yì

大 小 多 少,报 怨 以德。图 难 于其易,

wéi  dà  yú  qí  xì  tiān xià nán shì  bì  zuò yú  yì  tiān xià

为 大于其细。天 下 难 事,必 作 于 易;天 下

dà shì bì  zuò yú  xì shì  yǐ  shèng rén zhōng  bù  wéi dà

大 事,必 作 于细。是 以 圣 人 终 不 为 大,

gù néng chéng qí  dà

故 能 成 其大。

fu  qīng  nuò  bì  guǎ  xìn duō  yì  bì  duō  nán shì  yǐ

夫 轻 诺 必 寡 信,多 易 必 多 难。是 以

shèng rén yóu nán zhī gù zhōng  wú  nán yǐ

圣 人 犹 难 之,故 终 无 难 矣。
【译文】
以无为的态度去有所作为,以不滋事的方法去处理事物,以恬淡无味当作有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处理问题要从容易的地方入手,实现远大要从细微的地方入手。
天下的难事,一定从简易的地方做起;天下的大事,一定从微细的部分开端。因此,有“道”的圣人始终不贪图大贡献,所以才能做成大事。
那些轻易发出诺言的,必定很少能够兑现的,把事情看得太容易,势必遭受很多困难。因此,有道的圣人总是看重困难,所以就终于没有困难了。

【白话译文】
众人是有所为而为,圣人是无所为而为;众人是有所事而事,圣人是无所事而事;众人是味有其味,圣人是淡而无味。众人是以大为大,以小无小,以多为多,以小为小;对圣人是以小为大,以少为多。
众人德怨分明,常以怨报怨,以德报德,甚或以怨报德;而圣人却是大公无私,无人我之分,也就无所谓德与怨。
若在常人看来是德是怨,圣人宁可以德报怨;既能以德报怨,还有何怨可言呢?天下的难事,必从容易的时候做起;天下的大事,也必从小事做起。
所以圣人不肯舍小以为大;不舍小以为大,最后才能成其大。圣人深知轻易许诺的人,必然少信用……把事情看得越容易的人,困难也越多。
因此,他对人不肯轻易许诺,对事也宁愿把容易的看作艰难。虽说他以易为难,其实始终没有困难产生。
[逐句译文]
为无为(以自然无为为有为), 
事无事(以平安无事为大事), 
味无味(以恬淡无味为佳味)。 
大小多少(无论大事小事还是多得少得), 
抱怨以德(都要用以德抱怨的积极心态)。 
图难于其易(欲想突破困难必须从容易处下手), 
为大于其细(为了成就大事必须做好细微之处)。 
天下难事(天下难事), 
必作于易(必是从容易开始); 
天下大事(天下大事), 
必作于细(必是从细小开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终不为大(始终不认为在做大事), 
故能成其大(所以才能成就其大业)。 
夫轻诺必寡信(轻易承诺必然少有信誉), 
多易必多难(易事累积必然难事成堆)。 
是以圣人犹难之(因此圣人警惕难事出现), 
故终无难矣(所以始终不会出现困难)。 

[场景解释]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这里,老子不主张统治者任凭主观意志发号施令,强制推行什么事。“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这个比喻是极其形象的,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本章格言,对于人们来讲,无论行事还是求学,都是不移的至理。这也是一种朴素辩证法的方法论,暗合着对立统一的法则,隐含着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的法则。
同时,我们也看到,本章的“无为”并不是讲人们无所作为,而是以“无为”求得“无不为”,他说“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这正是从方法论上说明了老子的确是主张以无为而有所作为的。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联想到以下小故事
国王和车夫
从前,郭国的国君出逃在外,他对为他驾车的人说:“我渴了,想喝水。”
车夫把清酒献上。他又说:“我饿了,想吃东西。”车夫又拿来干粮。
国君问:“你是怎么找到这些东西的?” 车夫回答:“我储存的。”
国君又问:“你为什么要储存这些东西?”
车夫答道:“是为了让你在逃亡的路上充饥解渴用的。”
国君问:“你知道我将要出逃?”
车夫说:“是的。” “
那你为什么不事先提醒我呢?”
车夫回答说:“因为你喜欢别人说奉承话,讨厌人家说真话,我想过规劝你,又怕自己比郭国灭亡得更早。”
国君一听变了脸色,生气地问:“我落到今天的地步,到底是为什么呢?”
车夫见状,连忙转变话题:“你流落在外,那是因为你太有德了。”
国君听后又问:“我既是有德之人,却要逃离国家,流落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车夫回答说:“天下没有有德的人,只有你一个人有德,所以才出逃在外啊!”
国君听后,忘了自己是在逃难,十分高兴,就趴在车前横木上说:“哎呀,有德之人怎么受这等苦哇!”他枕着车夫的腿睡着了。
车夫用干粮垫在国君头下,自己悄悄地走了。后来,国君死在田野里,被虎狼吃掉了。
国君在穷途末路之时,仍不能体会对自己忠心耿耿的车夫的一片赤诚之心,仍改不了喜欢听奉承话的毛病,其失败为必然。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