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道德经 > 资讯 > 正文

[必读]道德经的奥秘(6)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12
导读:十四、如何明道: 求道是向内求的,即求良心。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道的本体是无为微妙,道的作用是无不为玄通;妙是道的本体,但是它的变化是无穷 的,万事万象,让人类觉得深不可识-----所以很多人

十四、如何明道:

求道————是向内求的,即求良心。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道的本体是无为—微妙,道的作用是无不为—玄通;妙是道的本体,但是它的变化是无穷

的,万事万象,让人类觉得深不可识-----所以很多人身上有道,但是他无法识别。)因此,一个人要明道,修道,行道,这是我们一生永远修不完的功课。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若冰之将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因道很难辨识,很难了解,所以我们才勉强进行形容和描述,我们描述的时候很忧悒,很畏缩,很担心,好像冬天过大河一样;很谨慎恐惧怕周围的人批评你;你会感觉到很拘谨,很庄重,好像在别人家里做客,修道敬德,好像冰快要融化时的心情,很淳厚,好像没有成器的素材,可是当你额胸怀很宽广的时候,好像面对深幽的山谷,你看它很混沌,好像一潭浊水一样)------------明道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就可以做到以下:

孰能(很难)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你心情很乱时,像浊水一样,你就要让它宁静下来,它慢慢就会澄清---浊的东西让它澄清很难,动的东西让它安静很难)

保此道者 不欲盈(满)

夫唯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你想明白这个道理,首先不能自满,就是因为不自满,才能从旧的里面产生新的东西)我们的心灵要永远保持很清明但是要很活泼,就得与新的要相提并论,不能有偏颇,新旧当中,一定有一个系统连接在那里。

道太大了,我们没有办法完全了解它,穷其一生的时间都要谦虚,不能自满,毕竟有很多东西还未能亲身体验到,你以为它不在,但它就在那里。

老子告诉我们,要明道,一定要做到致虚守静。

致虚极 守静笃(极点,顶点)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明道)

(使你的心保持原来的那种虚和静,那种无的状态,你才能够有新的发现,才能够知道,道一直清清楚楚在这里----致虚极 守静笃是要我们去除那些不必要的欲念,减少莫名的烦恼,使自己的心很静很安;这样我们就能回归最初的本心,明道)

(清心寡欲,时时勤拂拭,莫使心闭塞,欲念太多,本性就显现不出来,我们要减少自己的欲望,如果不清心,不寡欲,最后只能妨别人,苦自己)

(道本来在我们身上,我们不知道,到处去找,找不到,就引来很多欲望和杂念,被这些欲望带着走,时间就这样过去,回复不过来----到死执迷不悟)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是谓复命

(万事万物到最后都要回归他们的本源;回复的原来的地方,就是你安静的归宿,那就是回复你的本性---常道---如果你真能够复命,能够明白道,你就知道什么是常道,否则讲来讲去都是非常道)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回归本性你就知道常道了,明白常道后就是明道了;如果始终不知道常道,你就会轻举妄动,胡作非为,造成 很多祸害)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身不殆

(你懂得常道以后,你就包容一切,就没有差别的待遇,就没有不必要的苦恼,就和宁静,只要能公正,就很周全,你知道什么叫自然,你就知道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道,这个道是很长永恒的,这个时候就算身体没有了,你也不会有任何危险)

老子认为人的什么来之于道,归之于道,死亡的只是人的肉身,只要是明道之人没身不殆。

企(踮起脚跟)者不立

跨(迈大步伐)者不行

自见(自我表现)者不明

自是(自以为是)者不彰

自伐(自夸自大)者无功

自矜(自负)者不长(长久)

这一切都是因为----余食赘行:自我炫耀,好胜争强,就道而言,好像剩饭一样,好像累赘一样,不但无用,反而是一种包袱。

---------------------------人一切的困难,错误,失足,都是心出了问题。

人之初性本善-------------善为道(原始的人,只求满足生理的需求,才外什么都没有,那才是善----------老子问我们:身外之物与身体,哪个更重要?)

名与身孰亲

身与货孰多

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

多藏必厚亡

(你的名望与你比较亲,还是你的身体与你比较亲;你身外的财货与身体哪个更重要;得到名利与失去生命哪个比较有害?爱名过剩,损毁就比较多;藏货过多,最后必定遭受很大的损失)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可以长久

(一个人知足守份就不会受到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会减少很多危险)

现代人什么时候明道,你的生活就正常化了,生命就有价值了,就有理想了。要知道什么是

善,明白什么是道,老子用四个字----上善若水。

十五、上善若水:

居善地 心善渊 与善仁 言善信 政善治 事善能 动善时 夫唯不争 故无尤

(居在善于选择的场地,适当的地方;心很沉静,向深渊一样;与他人相处很真诚;说话守信;替人民服务很精简;做事能够发挥自己的长处;任何行动善于把握时机,这七种善-----不争,你不与万物争,万物就不会有怨尤,这个水即是道,上善若水,即上善就是道)

上善若水

水利万物而不争

处众人之所恶

故几于道

(水,对任何东西都没有选择,你要,我统统给你,但我不居功,它不与万物争夺,是最高

的品德--------这里的不争是无心的)

一个人吃得起亏,就表示你很富有。

命中有时终须有,命中无时莫强求,不争就是一种顺从自然的人生态度。

我们说“功成而不居”就说明我们已经有功与成的概念,这是人类的无奈,因为人类已经受到污染。真正了解道德的人,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成功这回事,成功就是失败,失败就是成功。一个角度上成功了,另一个角度可能造了很多孽(一将成名万古枯)。

功成而不居,这是人类才有的观念,这是人类的不幸,人类的无奈,但是水没有这种观念。老子认为,人既然有天赋的创造力,就要去创造,但是要符合自然,不要破坏自然,你创造的过程,成果就已经够享受了,还要什么报酬-------仅做参考。

功成不有

为而不恃

功成而弗居

(人应该有贡献,要生,为,功,但一定要符合自然,而且不有,不恃,弗居都要是很自然的,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水善利万物,但是不计酬,不居功,不排斥———上善。

水无所谓仁义道德,但是它做得比谁都好;它流动时冲走所有脏物,但不计较,它默默的无私奉献,不求任何回报。

水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众人最讨厌的脏的东西,脏的地方,水却依然故我,毫不委屈毫无感觉,非常自然,我们说它下流,它却不觉得什么,所以谁 几乎接近了道。

上善若水,讲得就是道-------想要了解道,从水里面去体会,慢慢向它学习,就会越来越明白道,道它没有自己或别人的分别,它给万物以方便;没有选择你对我有利,我才帮助你,你对我冷淡,我就不帮你,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忘情明理”(不要个人的感情与执着,只求将道彰显出来,但现在的环境越来越难做到)是科学研究应有的态度,但是现实却不是这样,往往走上了偏道。

任何人有了成就之后,把自己的成就忘掉,这样才不会痛苦;如果生活在成就中,生活在掌声中,这都是不长久的,会给自己带来很多痛苦。

现代社会,之所以乱,大家无法过得开心愉快,更谈不上幸福,因为科学已经偏离了正道,完全为了厉害关系,而不是为了明道。

十六、为人类谋福:

自然在变化,明天与今天不一样,我们一方面知道未来会变化,一方面心里有数,知道它变不到哪里,因为这些变动有规律性-------自然规律。

儒家和道家都重视未来的发展,他们找到一个方法,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人群秩序,儒家用的是一阴一阳当中阳性的概念,主张通过伦理关系建立仁义礼智信的社会秩序,道家采取的是阴性的部分,透过自然现象,而非伦理关系,想办法把与生俱来的大道的力量发扬出来,而不是靠制定道德标准或教化。儒家重视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本位的,是以人为主的;道家重视的是人和宇宙的契合-----人当然重要,但人所有的作为要合乎自然。

道家思想是中国科学技术的根本。

只重视术,只重视利益,而把道摆在一边,就造成我们今天畸形的发展。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有和没有是互相生成的,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是互相促成的,音和声是相互应和的,前和后也是相对显现的-------反者道之动,一切事物都是对立的,但是它会返本复出)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其无正也

(相反对立的状态,经常会相互转化,整个科学都是在讲循环往复的运动规律)

道家最关心的问题是----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

现代人最严重的问题是把精神和物质分开来看了,过于重视物欲。

科技让我们不劳累,它真正的目的是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把我们的品德修养好。但是现实却恰恰与此相反。

大自然不说话,但是会显现很多现象,让我们透过现象认识一切背后的道。

人力固然根强,而且越来越强大,但是与自然的力量相比,我们还是非常的微小,人力很难抗拒自然,我们要调整自己,顺应自然,追寻理想的幸福。

幸福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自己内心的感觉,你是否很舒畅,很安宁,很喜悦,这个别人不知道,只有你有自知之明,这个东西就来自我们道德的修养。

现在人太重视有了,一定要有能力,一定要表现,一定要有作为,一定要让他人知道-----但我们要明白,我们的能力是很有限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永远做不完的------我们往往是丢了西瓜拣芝麻。

《易经》的道理是 21 世纪全球化最有效的途径,老子和孔子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解释易经,两个对我们都很重要,所以作为一个现代的中国人,我们要儒道释三合一,天之道 利而不害 圣人之道 为而不争,让我们共同来遵守天之道,圣人之道。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