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注音】
zhòng wéi qīng gēn jìng wéi zào jūn
重 为 轻 根,静 为 躁 君
qīng zé shī gēn zào zé shī jūn
轻 则 失 根,躁 则 失 君。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六章。
【解释】厚重是轻率的根本,静定是躁动的主宰。轻率急躁必然丧失根本,轻举妄动必然丧失君主地位。
22、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注音】
shàn xíng wú zhé jì shàn yán wú xiá zhé shàn shù
善 行 无 辙 迹;善 言 无 瑕 谪;善 数
bù yòng chóu cè shàn bì wú guān jiàn ér bù kě kāi shàn
不 用 筹 策;善 闭无 关 楗 而不可 开;善
jié wú shéng yuē ér bù kě jiě
结 无 绳 约 而 不 可 解。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解释】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辙迹;善于言谈的,不会留下话柄;善于计数的,用不着竹码子;善于关闭的,不用锁具是无法打开的;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也无法解开。
23、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
【注音】
zhī qí xióng shǒu qí cí
知 其 雄 ,守 其雌,
zhī qí bái shǒu qí hēi
知 其 白,守 其 黑
zhī qí róng shǒu qí rǔ
知 其 荣,守 其辱
【出处】《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解释】深知什么是雄强,却安守雌弱的地位;深知什么是明亮,却安于暗淡的地位;深知什么是荣耀,却安守卑辱的地位。
24、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注音】
wù zhuàng zé lǎo shì wèi bù dào bù dào zǎo yǐ
物 壮 则 老,是 谓 不 道,不 道 早 已。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章。
【解释】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就会走向衰亡。这就说明它不符合于“道”,不符合于“道”的原则必然消亡。
25、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注音】
zhī rén zhě zhì zì zhī zhě míng
知 人 者 智,自 知 者 明。
shèng rén zhě yǒu lì zì shèng zhě qiáng
胜 人 者 有 力,自 胜 者 强 。
zhī zú zhě fù
知 足 者 富。
qiáng xíng zhě yǒu zhì
强 行 者 有 志。
bù shī qí suǒ zhě jiǔ
不 失 其 所 者 久。
sǐ ér bù wáng zhě shòu
死而不 亡 者 寿。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三章。
【解释】能知道别人优缺点的叫做智慧,能知道自己优缺点的是明智;能战胜别人的人才叫有实力,能战胜自己的人才叫坚强;知道什么是满足的人才叫富有,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才叫有志气;不迷失自己前进方向的人才能够长久,人死了但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长寿。
26、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
【注音】
jiāng yù xī zhī bì gù zhāng zhī jiāng yù ruò zhī
将 欲歙 之,必固 张 之;将 欲 弱 之,
bì gù qiáng zhī jiāng yù fèi zhī bì gù xìng zhī jiāng
必固 强 之;将 欲 废 之,必固 兴 之;将
yù duó zhī bì gù yǔ zhī shì wèi wēi míng
欲 夺 之,必固与 之。是 谓 微 明。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想要收敛,必先扩张;想要削弱,必先增强;想要废弃,必先兴盛;想要夺取,必先给予。这是明确而微妙的道理。
27、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注音】
róu ruò shèng gāng qiáng
柔 弱 胜 刚 强 。
yú bù kě tuō yú yuān guó zhī lì qì bù kě yǐ shì
鱼 不 可 脱 于 渊,国 之 利 器 不 可 以 示
rén
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六章。
【解释】柔弱会战胜刚强。鱼儿不能离开水,国家的秘密,国家的虚实、弱点,不能随便让对手知道。
28、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注音】
dào cháng wú wéi ér wú bù wéi
道 常 无 为 而无不 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解释】虽说道无为,但天下没有一件事不是道所为。
29、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
【注音】
shàng dé bù dé shì yǐ yǒu dé xià dé bù shī dé
上 德不德,是 以 有 德;下 德不 失 德,
shì yǐ wú dé
是 以无德。
shàng dé wú wéi ér wú yǐ wéi xià dé wú wéi ér yǒu
上 德无 为 而无以 为;下 德无 为 而 有
yǐ wéi
以 为。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30、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面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注音】
shàng lǐ wéi zhī ér mò zhī yìng zé rǎng
上 礼 为 之 而莫 之 应,则 攘
bì ér rēng zhī
臂而 扔 之。
gù shī dào ér hòu dé shī dé ér hòu rén shī rén ér
故 失 道 而 后 德,失 德而 后 仁,失 仁 而
hòu yì shī yì ér hòu lǐ fu lǐ zhě zhōng xìn zhī bó
后 义,失 义而 后 礼。夫礼 者, 忠 信 之 薄,
ér luàn zhī shǒu
而 乱 之 首。
【出处】《道德经》第三十八章。
【解释】大仁爱者表现仁爱不是故意的,义气用事的人就有明确的目的性,行大礼者如果得不到对方的响应,就恨不得抓住人家胳臂强人所难。所以,要维系良好的社会风气,失了“道”要靠“德”,失了“德”要靠“仁”,失了“仁”要靠“义”,失了“义”要靠“礼”。连“礼”都失去了,社会就没有忠信可言了,祸乱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