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黄帝内经 > 资讯 > 正文

黄帝内经图片大全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1-11
导读: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

第二单元 阴阳应象
阴阳应象,语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本单元主要论述了《内经》中阴阳学说的基本概念和内容。
并列举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阴阳:是对事物对立统一双方的概括。
应:即对应、相应。
象:即表象、现象、征象。例如人体的藏象、病象、自然界的物象等。
本篇论述了人体脏腑阴阳与四时五行阴阳,其象相应,所以篇名“阴阳应象”。
大,广也。由于本篇所论内容非常丰富、广博,所以称之为“大论”。
掌握阴阳的含义和主要内容
掌握阴阳五行学说在医学上的具体运用
掌握阴阳的可分性
理解阴阳运动变化的特点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 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1、天地之道:即阴阳是自然界的法则与规律。 天地,泛指自然界。道,法则、规律。
2、万物之纲纪:即阴阳是统括万物的纲领。
纲纪,即纲领。
3、变化之父母:即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源。父母,本原、根本的意思。
4、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事物产生和消亡的根本。 生,新生。杀,消亡。本始,即本原和起点。

神明之府:阴阳是产生自然界万物运动变化内在动力的场所。府,居舍、藏物的场所。
6、治病必求于本:即诊治疾病时一定要推求阴阳的盛衰。本,指阴阳。求,推求。
7、积阳为天,积阴为地:即轻清的物质向上升腾,积聚为天;重浊的物质向下沉降,凝聚为地。积,汇聚。阴、阳,此指轻清、重浊两种不同属性的物质状态。
8、阴静阳躁:阴性柔而主安静,阳性刚而主躁动。
9、阳生阴长,阳杀阴藏:①互文。阴阳既为生杀之本,亦为长藏之本。即阳既能生万物,亦能杀万物;阴既能长万物,又能藏万物。②生与长,杀与藏,为临文避复修饰格限制下互换使用的相对同义词。意为阳生阴亦生,阴杀阳亦杀,阴阳两个方面协调统一,相辅为用。
10、阳化气,阴成形:即阳主化气,阴主成形。张介宾注:“阳动而散,故化气;阴静而凝,故成形。”这是对于阴阳的功能而言。阳气主动,推动人体的功能;阴气柔静,生成人体的形质。

11、寒气生浊,热气生清:寒气的凝固作用生成浊阴;热气的升腾作用产生清阳。浊,痰湿之类的病理产物。清,水谷精微。
12、飧泄:大便泻下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又叫完谷不化。
13、月真(chēn)胀:此指胸膈胀满。
14、反作:即反常。阳应升而反在下,阴应降而反在上,是谓阴阳反作。
15、逆从:偏义复词,即逆的意思。指上述飧泄、月真胀,是阴阳升降反常的表现。

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及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
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在不断地运动变化、新生和消亡。
指出了阳主化气、主动、主升;阴主成形、主静、主降的阴阳特性。
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根源,在于事物本身存在着相互对立统一的阴阳两方,二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既是对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相互为用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能够相互转化的。
并提出“阴阳”引入医学领域的重要意义及临床治疗的指导思想就是“治病必求于本”。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