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规全文及详细解释感想小故事第二十五句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0-27
导读:【原文】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感想】 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
【原文】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感想】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拿捏比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了。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再把他导正过来。所以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有些长辈就说: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小声多久?三分钟,又控制不住。小声一点!然后三分钟,又没效果。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所以教育还要很有耐性才行。
【解释】在尊长跟前与尊长说话,或者在尊长跟前与别人说话,应该低声细气,不应该咋咋呼呼;但声音太低,交头接耳,窃窃私语,尊长听不清楚,也不合适。

【感想】在尊长前面声音也要放低,不然会影响到长辈他们的谈话。现在的孩子对于什么时候应该讲话,什么时候不应该讲话,这个分寸的拿捏比较缺乏。往往一群孩子遇到一起,就控制不住,大吼大叫,都快闹翻天了。这个时候我们长辈要适时去制止,不然等他都已经习惯,就很难再把他导正过来。所以发现孩子讲话很大声,影响到长辈谈话,要赶快说:你们要小声一点。有些长辈就说:小声一点!孩子就小声了,小声多久?三分钟,又控制不住。小声一点!然后三分钟,又没效果。长辈说:算了,算了,不要管他们了。这样对不对?不对!所以教育还要很有耐性才行。
中国很强调中庸之道,其实中庸之道就表现在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之中。比方说,穿衣服要不要中庸之道?穿太多了,很热,穿太少了会著凉。吃饭呢?吃太多了会胃痛,吃太少了会挨饿。讲话要不要中庸?对!所以“尊长前,声要低”。但是假如跟长辈讲话都讲不清不楚,那就很失礼,所以“低不闻,却非宜”。跟长辈讲话,要让长辈很清楚我们在说什么,而且也要注意,讲话的时候眼睛要看著对方,看著长者,叫“问起对,视勿移”。我们跟现在的小孩子交谈,他的目光可以专注的看著你多久?很不容易很久!能十秒钟就不错了。孩子对人讲话眼睛都不专注,代表他的心没有恭敬,很浮躁。现在孩子为什么这么焦躁?就是太缺乏礼节的教育,久而久之我行我素了。所以这些小细节,都需要我们为人长者好好用耐性去教导,慢慢让他能循规蹈矩,处处替人著想。
【小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一次他在孔子身边侍坐,孔子问他:“以前的圣贤之王有至高无上的德行,精要奥妙的理论,用来教导天下之人,人们就能和睦相处,君王和臣下之间也没有不满。你知道这种理论指的是什么吗?”曾子听了,明白老师要指点他高深的道理,于是立刻从坐着的席子上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行礼,回答道:“我不够聪明,哪里能知道,还请老师把这些道理教给我。”
在这里,“避席”是一种非常礼貌的行为,当曾子听到老师要向他传授时,他站起身来,走到席子外向老师求教。这要做,既表达了自己的求学态度,又显得落落大方,不卑不亢,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相关文章:
栏目分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