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乱。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层
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
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
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原文注音】
qí ān yì chí qí wèi zhào yì móu qí cuì yì pàn qí
其安易 持,其 未 兆 易 谋。其 脆 易 泮,其
wēi yì sàn wéi zhī yú wèi yǒu zhì zhī yú wèi luàn
微 易 散。为 之 于 未 有,治 之 于 未 乱。
hé bào zhī mù shēng yú háo mò jiǔ céng zhī tái qǐ
合 抱 之 木,生 于 毫 末;九 层 之 台,起
yú lěi tǔ qiān li zhī xíng shǐ yú zú xià
于 垒 土;千 里 之 行,始 于足 下。
wéi zhě bài zhī zhí zhě shī zhī shì yǐ shèng rén wú
为 者 败 之,执 者 失 之。是 以 圣 人 无
wéi gù wú bài wú zhí gù wú shī
为 故无 败,无 执 故无 失。
mín zhī cóng shì cháng yú jī chéng ér bài zhī shèn
民 之 从 事,常 于几 成 而 败 之。慎
zhōng rú shǐ zé wú bài shì
终 如 始,则无 败 事。
shì yǐ shèng rén yù bù yù bù guì nán dé zhī huò
是 以 圣 人 欲不欲,不 贵 难 得 之 货;
xué bù xué fù zhòng rén zhī suǒ guò yǐ fǔ wàn wù zhī
学 不 学,复 众 人 之 所 过,以 辅 万 物 之
zì rán ér bù gǎn wéi
自 然 而不 敢 为。
【译文】
局面安定时容易保持和维护,事变没有出现迹象时容易图谋;事物脆弱时容易消解;事物细微时容易散失;做事情要在它尚未发生以前就处理妥当;治理国政,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早做准备。
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萌芽;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
有所作为的将会招致失败,有所执着的将会遭受损害。因此圣人无所作为所以也不会招致失败,无所执着所以也不遭受损害。人
们做事情,总是在快要成功时失败,所以当事情快要完成的时候,也要像开始时那样慎重,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因此,有道的圣人追求人所不追求的,不稀罕难以得到的货物,学习别人所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经常犯的过错。这样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而不会妄加干预。
【白话译文】
当世道安平的时候,是容易持守的;当事情未见端倪的时候,是容易图谋的。
脆弱的东西,容易分化;微小的东西,容易散失。
因此,在事情还未发生时就处理,便容易成功;在天下未乱前开始治理,就容易见效。合抱的大木,是从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是由一筐一筐的泥土建筑起来的;
千里之行,是一步步开始走出来的。这些道理,都是化有事于无事,消有形于无形,其所作所为,仍是无所作,无所为;否则为者失败,执者丧失。圣人无为而为,所以不失败;不事执着,所以没有丧失。
普通人做事,往往到快成功的时候失败,便是因为不能始终如一。
如果对于一件事,从开始就循道而行,一直到最后还是一样谨慎,是绝不可能失败的。圣人深知此理,
所以不与众人的行事和居心一样,众人喜欢的是难得的财货,圣人偏好的却是众人所不喜欢的;众人喜好追逐知识,卖弄聪明,结果弄得满身过错;
圣人却排除后天的妄见,不学众人所学的妄知。那么圣人究竟是怎么的人呢?他守持无为的道体,辅助万物的自然发展,而不敢有所作为。
[逐句译文]
其安易持(局面安定容易维持),
其未兆易谋(事变还未有迹象则容易图谋),
其脆易泮(事情脆弱之时容易消解),
其微易散(事物微小之初容易分散)。
为之于未有(有所作为来源于空白的领域),
治之于未乱(治国安邦开始于未动乱之前)。
合抱之木(合抱之粗的树木),
生于毫末(生成于稚嫩细弱的小苗);
九层之台(九层之高的楼台),
起于累土(起建于一篮一筐的累土);
千里之行(千里之外的行程),
始于足下(开始于脚踏实地的起步)。
为者败之(为所欲为者必败),
执者失之(执迷不悟者必失)。
是以圣人(因此圣明之人),
无为故无败(不去为所欲为所以不会失败),
无执故无失(不会执迷不悟所以无失方向)。
民之从事(有些民众做事),
常于几成而败之(常常是几近成功但却功败垂成)。
慎终如始(始终谨慎如一),
则无败事(则无失败之事)。
是以圣人(因此圣人) ,
欲不欲(追求众人不愿意追求的境界),
不贵难得之货(不会看重众人认为难得之货);
学不学(学众人不愿意学习的冷门),
复众人之所过(来弥补众人所遗漏的过失)。
以辅万物之自然(这样做是为了万物自然的规律),
而不敢为(而自己不敢妄为)。
[场景解释]
老子依据他对人生的体验和对万物的洞察,指出“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许多人不能持之以恒,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什么?老子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做到“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老子认为,一个人应发挥智能或技能的最佳状态,只有在心理平静的自然状态下才能做到。
总之,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在本章的第二个部分中,老子运用三个排比句:“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由此,再看一下荀子《劝学篇》中所写的这几句话:“积土成山”、“积水成渊”、“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可见,他们在思想观点上有某些相同或承继关系,或者说,荀子吸取了老子的这一观点。但接下来的结论,荀子与老子不同,他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人要像蚯蚓那样“用心一也”,虽然“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也要“上食埃土,下饮黄金”;提出积极进取的主张;而老子则主张“无为”、“无执”,实际上是让人们依照自然规律办事,树立必胜的信心和坚强的毅力,耐心地一点一滴去完成,稍有松懈,常会造成前功尽弃、功亏一篑的结局。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联想到以下故事
妄为悲哀的牛
一头勤劳的牛病倒了,主人很同情,也很难过。
病牛在主人的细心照料下,病情逐渐好转,备受感动!一天,看着主人的劳繁疲惫与万分辛苦,病牛实在于心不忍,于是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病牛的突然“康复”让主人欢喜万分。但事实上,病情却恶化了许多,然而为了主人高兴,也为给主人分担辛苦,病牛第二天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这主人竟没半点欢喜,反而有些怀疑:病牛其实很懒惰,装病,逃避工作,还白白让我照顾它?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病牛想:我是头勤劳的牛,如果今天不坚持下去,主人肯定会认为我不愿吃苦,懒惰,岂不是勤劳一生所得之美名毁于一旦吗?所以一定要坚持住!
侥幸,第三天坚持过去了!主人欣慰地想:这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这下可要狠狠地惩罚他。于是,病牛拉的犁更重了。然而病情却非常严重了,但是病牛想:主人也太不理解我了!唉,我只好再坚持下去,用行动来证明我的清白。
第四天,坚持!
每五天,坚持!
第六天,终于,病牛坚持不住了,再次倒下了!
这次彻底病入膏肓了!然而让病牛悲哀的是:主人不再同情他也不再难过,还说,“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