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文】
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
善人。
【原文注音】
hé dà yuàn bì yǒu yú yuàn bào yuàn yǐ dé ān kě yǐ
和大 怨,必 有 余 怨,报 怨 以德,安可以
wéi shàn
为 善?
shì yǐ shèng rén zhí zuǒ qì ér bù zé yú rén yǒu
是 以 圣 人 执 左 契,而 不 责 于 人。有
dé sī qì wú dé sī chè
德司契,无德司 彻。
tiān dào wú qīn cháng yǔ shàn rén
天 道 无 亲, 常 与 善 人。
【译文】
和解深重的怨恨,必然还会残留下残余的怨恨;用德来报答怨恨,这怎么可以算是妥善的办法呢?
因此,有道的圣人保存借据的存根,但并不以此强迫别人偿还债务。
有“德”之人就像持有借据的圣人那样宽容,没有“德”的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那样苛刻刁诈。
自然规律对任何人都没有偏爱,永远帮助有德的善人。
【白话译文】
既有大的怨恨,纵使把它调解,心中必然还会有余怨,这岂是好的方法?所以圣人治理天下,守柔处下,就好像掌握左契,只施舍而不向人索取,是不会去苛责百姓的。
如此,则上下相和,仇怨根本不会产生,还有什么大怨要调解的呢?因此,有德的君主,就如同持着左契,只施舍而不索取于人,人心无怨;无德的君主,就如同执掌赋税,只索取而不给人,人多生怨。
给而不取,合于天道;天道虽毫无偏私,而没有偏私的天道,却常常在帮助那有德的人!
[逐句译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和解大的仇怨必有余怨难消),
安可以为善(怎么可能达到善始善终)?
是以圣人执左契(因此圣人虽然执有有利的契约),
而不责于人(但不会因此强迫人偿还)。
故有德司契(所以有德之人只会用契约来明确责任),
无德司彻(无德之人却利用契约来彻底击倒对方)。
天道无亲(天道对万物都一视同仁而无亲无疏),
常与善人(永远与按自然规律办事的人同行)。
[场景解释]
本章有“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一句,希望人们做有德行善之人,才可能得天道的庇护。
因为“无道无亲”,对万事万物都非常公正,并非对哪一物有特别的感情,有德行善之人,他所以得到“天”的帮助,是因为他顺应自然规律的结果,是他自身努力的结果。这是向那些剥削者进行劝说,劝他们积德行善不要扰害百姓,否则会受到自然规律的惩罚。
他在本章里特别强调这一点,他说用“德”和解重大的怨仇,这肯定还留下残余的怨恨,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与人结下怨仇,即要求统治者实行清静无为之政,辅助百姓而不干涉他们;给与百姓而不向他们索取;这样就不会积蓄怨仇,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上策。
否则,肆意盘剥、搜刮,随意施用严刑峻法约束、限制人民,那就会与民结怨,这便是治国行政的下策。
[读后感想]
此章道德经联想到以下故事
还重吗
韩国的镜虚禅师带着出家不久的弟子满空出外行脚布教,弟子一路上竟满腹牢骚,嘀咕不停,嫌背的行李太重,不断地要求师父找个地方休息。镜虚禅师却说路途那么遥远,老是休息,什么时候才能到达目的地呢?镜虚禅师径自精神饱满地向前走去。
有一日,师徒俩经过一座村庄,迎面遇到一位姿态美丽的妇女,走在前面的师父不晓得跟那位妇女说了些什么,只见那女人突然大声尖叫。妇女的家人和邻居闻声出来一看,以为和尚轻薄妇女,齐声喊打。身材高大的镜虚禅师不顾一切地向前飞奔,走在后面背着行李的徒弟也快速地跟随师父往前奔逃。
跑过几条山路后,镜虚禅师见村人没有追上,就在一条寂静的山路边停了下来,回头看见徒弟气喘嘘嘘地跑了过来,就非常关心地问徒弟道:“刚才背了那么多行李,跑了这么远的路,还觉得重吗?”
“师父!很奇怪,刚才奔跑的时候,一点都不觉得行李很重!”
总而言之,在人生的旅途上,如果对前途没有坚毅不拔的信心及目标,那么做一点小事,就会觉得很辛苦、繁重;如果对前途有信心、有理想、有目标,再远的路途、再重的责任,也不会感觉辛苦、繁重了。
因此,我们在人世间,最重要的是训练自己要有承担力、责任感,你有多少担当就有多少力量,相对的就能成就多大的事业。
《道德经》天道虽毫无偏私,而没有偏私的天道,却常常在帮助那有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