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经 > 楞严经 > 正文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第十卷(2)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1-26
导读: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无相,就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无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

由此计度死后无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七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无相。心颠倒论。

因为妄自计度死后无相,就堕落外道的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七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无相,依颠倒不正之心,而发出颠倒之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行存中。兼受想灭。双计有无。自体相破。是人坠入死后俱非。起颠倒论。

又修正定的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能扰,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这时行阴未灭,区宇宛然,但色受想三阴已灭,故于未灭者妄计为有,而于已灭者妄计为无。以行阴之有,破三阴之无。以三阴之无,破行阴之有。这人就堕入死后俱非,生起颠倒的谬论。

色受想中。见有非有。行迁流内。观无不无。

色受想三阴原先是有,但以定力破之,便成非有。在三阴未破之前,不能看到行阴,所以说观无。等到三阴尽,行阴显现,又可以看见行阴幽隐而迁流不息,所以说不无。

如是循环。穷尽阴界。八俱非相。随得一缘。皆言死后有相无相。

像这样反复循环,由前观后,由后观前,穷尽色受想行四阴之界限,遂成为非有色受想行,非无色受想行等八种俱非相。随便举出一阴,做所缘之境,都说是死后非有相、非无相。

又计诸行性迁讹故。心发通悟。有无俱非。虚实失措。

又因观行阴之性,迁流不息,生灭不实,而宇宙一切万法之性,也是一样迁变虚讹,没有实在。因此心中就生出邪知邪见的妄悟,以为所有一切法,都是有无俱非,就有非有,说无非无,有无虚实,失却把握。

由此计度死后俱非。后际昏瞢无可道故。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八外道。立五阴中死后俱非。心颠倒论。

由于妄计生前非有非无,死后俱非,以致后路昏茫,没有实际结论,就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是第八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俱非,依颠倒心,而发出之颠倒谬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无。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七断灭论。

又修正定的人,已得坚凝正心,魔不得便。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观察行阴幽清常扰动元时,于后后无。初“后”字指行阴在前三阴之后,次“后”字指行阴灭相,念念灭处,死后断灭。就妄生计度,以为生人天七处(七处即人间、欲界、四禅和无色界等),死后亦皆断灭,故堕入外道七断灭论。

或计身灭。或欲尽灭。或苦尽灭。或极乐灭。或极舍灭。如是循环。穷尽七际。现前销灭。灭已无复。

或计四洲六欲天处身灭:或初禅天的欲尽灭;或二禅天的苦尽灭;或三禅天的极乐灭;或四禅天和四空天的极舍灭。这样循环推测,穷尽四洲、六欲天(共二际);初禅、二禅、三禅、四禅(四际);再加四空外(一际),总共七际,皆归寂灭。现前的总要消灭,灭后必不再生。

由此计度死后断灭。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九外道。立五阴中死后断灭。心颠倒论。

因此妄自计度,死后必归断灭,就堕落外道邪见之中,迷失菩提真性。这是第九种外道,创立五阴中死后断灭,由颠倒心而发出颠倒的邪论。

又三摩中。诸善男子。坚凝正心。魔不得便。穷生类本。观彼幽清常扰动元。于后后有。生计度者。是人坠入五涅槃论。

又修正定的善男子,已得坚凝正心,魔不能扰,故能穷究众生生灭根元,见行阴幽清常扰动元,念念迁流,相续无间。因见无间断,便妄执后必是有,既在有上妄生计度,这人就堕入外道的五种涅槃论。

或以欲界为正转依。观见圆明生爱慕故。或以初禅。性无忧故。或以二禅。心无苦故。或以三禅。极悦随故。或以四禅。苦乐二亡。不受轮回生灭性故。

或者妄执欲界即六欲天,为转生死成涅槃之处。因修定人这时已是想尽行现,圆定发明,初得天眼,能观见六欲天界光明清净,超乎日月,远离人间的秽浊,所以心生欢喜爱慕,就认为这就是涅槃真境。或者以初禅天,离生喜乐地,苦恼不逼为现在涅槃。或者以二禅天,定生喜乐地,忧愁不逼为现在涅槃(经文上初禅无忧,二禅无苦,可能抄写时倒置之误)。或者以三禅离喜妙乐地,极之喜悦,得大随顺为现在涅槃。或者以四禅舍念清净地,苦乐双亡,三灾不及,故不受轮回生灭为现在涅槃。

迷有漏天。作无为解。五处安隐。为胜净依。如是循环。五处究竟。

上面五处,皆属有漏,现在妄执五处皆是涅槃,这是将有漏天,误解做无漏涅槃,还以为是最安稳之处,最清净之所依地。这样循环观察,妄执五处是无上的究竟极果。

由此计度五现涅槃。堕落外道。惑菩提性。是则名为第十外道。立五阴中五现涅槃。心颠倒论。

由是妄计现在五处都是涅槃,都可以享受寂灭之快乐,不乐待将来,遂堕落外道邪见,迷惑菩提真性。这就是第十种外道,创立五阴中五现涅槃,从颠倒心发出颠倒谬论。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狂解。皆是行阴用心交互。故现斯悟。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以迷为解。自言登圣。大妄语成。堕无间狱。

阿难!以上十种邪见,皆是因修行禅定时,被行阴所覆盖,以致禅观与妄想,交战于心中,互为胜负。故了生这些狂妄见解。只因众生素来都是顽蠢糊涂,又不知自量,本身原是凡夫,岂能一下子就得成佛?因此一遇著这些境界,反迷惑为已经悟解,认为已经证果,已经登圣位,造成大妄语口业,将来必会堕落无间地狱。

汝等必须将如来语。于我灭后。传示末法。遍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心魔自起深孽。保持覆护。销息邪见。教其身心。开觉真义。于无上道不遭枝歧。勿令心祈得少为足。作大觉王清净标指。

你们必须在我灭度后,将如来这些话,转告末法时代的众生,使他们能普遍觉察,彻底明白这些道理。不要使心魔自造深重罪业。当保持他们的禅定,护持他们的道业,消除他们的邪见,使彼心身开朗,明白真实义理,于求无上佛道之途中,不走迂曲歧路,不使他们心中有所祈求,得少为足。要做个大觉的法王,标榜人天的清净规范,作为成佛的指南。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阴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条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现在讲识阴始终之相。

阿难!这个修正定的善男子,行阴已破尽,则世间二十类众生,共同生灭所依的根元,清幽扰动的相状,就会忽然消灭。补特迦罗,译作“数取趣”,数数作业,数数趣果。业指有漏罪业,因行阴作业牵引识阴,投生而受果报,故行阴为识阴酬偿宿业之脉络。脉络是深沉难见、微细难知,是生命的枢纽。今行阴破,则脉断命绝,感应悬绝。感应即因果,从此因亡果丧,不再受生。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沈。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涅槃天即众生不生不灭之真如佛性,以前为五阴所覆盖,故轮回生死,如处长夜。今行阴尽,识阴显,自性将放光明,就如鸡鸣五更,已见东方晓色,曙光初升。这时六根虚明寂静,不再随著六尘境界,宾士放逸。内根外尘打成一片,湛然光明,内不见根,外不见尘,已达入无所入,要尘两亡之境。这时识精自然显露,所以就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至此唯一识精元明,没有行阴生灭业因,故不再牵引受生,互相感召之果报。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更无他物。真精妙色,真妄和合之幽秘识阴,已不再沉隐而得显现。但这只是已得六解,仍未亡一之境界,即不得大明,只是初晓。因仍为识阴所蔽,叫做识阴区宇。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闻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为其本。

若于十二类众生,业果不再互相感召受生,而得到同是一个识体,再精进正定,运用金刚智之力,消灭六根门户的局限,使成为一圆融清净宝觉,则开合成就,一根能为诸根用。不独眼能见还能闻;耳、鼻、舌等也一样。六根有如邻舍相通,可以互相使用,了无障碍。十方世界和自己身心,如晶莹无疵的琉璃,内根外境,浑然圆融,清净明彻,这就是识阴已尽的境界。众生因识阴覆盖,故于无同异中,炽然成异,同异失准,相织妄同,故名命浊。今识破真现,这人就能超越命浊。反观识阴的来由,实是罔象虚无(罔是似有,像是似无),非有非无,虚幻不实,颠倒妄想以为根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现在讲识阴十种邪执。

阿难当知,这修圆通正定的善男子,已经穷尽有生灭的行阴幽清常扰之动相,已趋澄静,再精进用功,至识阴显现,要归还一真法界,本元觉地之际。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用尚未能圆照法界。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现在虽能使自身的六根隔碍消溶,自由开合互相为用,还能与十方各类众生,同一见闻觉知。觉知既然相通吻合,就能证入圆妙觉元之识阴性体。这时假若以所入的圆元,妄立为真常的实境,安稳的归依处,便生出狂胜的见解,这人就会堕入因所因执。既识阴本非真因,而执为真因,就与娑毗迦罗(译作黄发外道)所执的“冥谛”为究竟归依处一样,成为他们的伴侣,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见真正智慧。

是名第一立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这是识阴第一种邪执,非因计因,妄立所得的心,成为所归的果位。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即常乐我净、寂灭场地,背道而驰。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堕落外道冥谛之家。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阿难!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相,于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行破识显时,妄执识阴为究竟安稳之归依处,揽为自体,还认为是妙觉明性,以为尽虚空遍法界,十二类众生皆于我身中识体流出。识体为能流出,世界众生为所流出,我能生众生,众生不能生我,便生出这种狂胜邪解。这个人就堕入能非能执,如摩醯首罗(译大自在,或大我慢,是色界顶天。有三眼、八臂手执白拂,骑大白牛,优游自在,还能现无边众生身形)。此修行人成为大自在天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误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这是识阴第二种邪执,立识阴为能生因心,十方众生为所生,成为事相的实果。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本是佛子,今反入生死路,生到大慢天,妄执遍圆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出。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行破识现时,执识阴为究竟安稳之归依处,怀疑自己之身心,皆从识阴中流出,十方虚空亦从它生起,就妄执此处为真常身,作无生灭解。不知识阴乃是不生灭与生灭,真妄和合识,必需破此和合识,灭相续心,去妄存真,生灭既灭,寂灭现前,才能返回自性,常住真心。现在识阴尚未破尽,尚在生灭中,而早计为真常。不但迷惑不生不灭的真心,亦不明生灭的妄性。反安住沉迷于这妄境,生出狂胜邪解。这个人就会堕落于识阴为常,我及众生为非常的邪执中,成为自在天(即欲界天)波旬魔王之伴侣。自在天执自己为能生,万物为所生,能生者常,所生者非常。迷惑佛果菩提,误入魔道,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这是识阴第三种邪执,建立识能生我的身心为因,是我之归依处,把生灭之识,认作真常身之虚妄果,离本修圆通日远,与涅槃城背道而驰。本是佛子,反入生死路,生于颠倒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木。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所知的识阴,见其性是广大周遍,由此妄立邪解,以为万物既由其性产生,人与万物又同出一流,则十方草木,当然与人无异,应当属于有情。草木可以为人,人死还可为草木,不分有情无情,皆属有知,如是生出狂胜邪解。古人说“人非草木,熟能无情”,现在这人将本无情的草木执为有情,就堕入知实无知的邪执中,和婆吒、霰尼,这两种外道都执一切有情无情,皆有知觉,成了他们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注:婆吒,译作避去,幼为牧童时与毗舍离王子同游戏,王子戏将其身为榻而睡其上,童归诉其母。母云:彼将来为王,故不可与争,应离去,故立名。霰尼,译作有军。有军人气概。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这是识阴第四种邪执,计识阴圆遍一切,作为有知觉的因心,而以无情无知之物,认作有情有知,成为虚无错谬之果。远离圆通,违背涅槃城,生颠倒知见之种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灭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识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以当前的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没有阻碍之时,亦已得到大随顺,便以为这圆融是造化之理,就妄执一切万象,莫不由四大产生,认四大为常住不变。于是背自性的性火,乐求外火的光明。乐水的清净,爱风的周流,观尘即大地的成就,各随己执,崇拜侍奉。以这群尘(即四大)为产生万物的根元,而妄作常住解。这人就会堕入生无生的谬执中。四大本不能生,而以为是能生。就和迦叶波(译作大龟氏)、婆罗门(译作净裔)等外道做伴侣,他们都是以身为劳役,修一切苦行,或事火,或崇水,希望得到脱离生死,证得真常。因此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这是识阴第五种邪执,以四大为有知而崇事之,迷失真如之性,堕落唯物之邪见,妄立四大无知之群尘,作为出生死之正因,而冀求能生真常之乐果,错乱修习。这样非但远离圆通,背弃涅槃城,还堕落外道,生于颠倒造化的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破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妙真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圆明中的虚无性体,妄计为究竟安居之地,故欲毁灭四大化成的根身国土,使成为纤尘不立,以这虚无不实之地,作为究竟归依处,舍弃本修,不再前进。这人就会堕落于归无归的邪执中,认为有所归,其实无可归,就和无想四空天的舜若多(译作虚空神)作为伴侣,从此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这是识阴第六种邪执,妄以圆明虚无之心为因,成立空亡之果,不仅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还生于一切断灭,无复续生之外道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之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识阴精明,湛然不动的体性,认为是圆满常住,就冀求自己色身亦和识阴一样,坚固常存,长生不死,生出狂胜邪解。这人就堕于贪非贪执,贪求色身永远长生,而实际上是不可能的事。这就和诸阿斯陀(译作无比即长寿仙)求长寿者做伴侣,迷惑佛果菩提,失去正知正见。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这是识阴第七种邪执,执著识阴为受命的根元,立坚固虚妄的色身为因心,趣向长恋尘劳,贪求固形不死的果报。非但远离本修圆通,背弃涅槃圣果,反堕落外道,生于妄想延长寿命之仙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华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因见识阴既为一切众生的生命的元由,遍一切处,互相融通,没有阻碍,因此知道一切世间尘劳,皆与识阴有关,尘在命就在,尘亡命亦亡,就贪恋尘劳,恐怕尘劳销尽,命亦随著断绝。这时既然行尽识现,一切皆圆融变化,随心所欲,因此变现一幢庄严华丽的莲花宫殿,广增七宝奇珍,妖艳美女,从此就放纵其心,恣情娱乐,以无常声色之乐,作为真常之妙乐,生出狂胜见解。这人就堕入真无真的邪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命元哪里是真常?就像叱只(译作结缚)、迦罗(译作我所作)天魔之类,自以为三界一切众生结缚不自由,皆为我所作。本欲出尘,今反留尘,成为天魔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这是识阴第八种邪执,以邪思纵欲为因心,以炽盛的尘劳为果觉,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不断欲而修禅,终落邪魔,生天魔种族。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决真伪。因果相酬。唯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精真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已明白十二类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知识阴能普遍含藏一切有漏和无漏的种子,为凡圣所共依托之地,由是分别圣位是精,凡位是粗。再疏通抉择,认圣道则真,外道则伪,而世间法和出世间法,皆依因感果,自作自受。于是急欲舍伪从真,只求感应(感即修、应即证)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以致违背一乘实相的清净道。

什么是一乘实相?非空非有,即空即有,称性起修,全修契性,无生死可了,亦无涅槃可证,叫做一乘实相。现在既然见苦而想断集(集即烦恼),为证寂灭而修道,而停留于寂灭的化城,认作涅槃的胜解,得少为足;以为所作已办,生死已了,不受后有。于是不求前进,不肯回小向大,再求佛乘。这个人就堕和定性声闻,为钝根阿罗汉,或四禅天中的无闻比丘,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成为增上慢人的伴侣,迷惑佛果菩提,亡失正知正见。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这是识阴第九种邪执,虽非外道,但用心非正,只求圆满易粗为精,以四谛相应为因地心,而趣向于沉空滞寂之果位,远离本修圆通,违背涅槃圣果,成为定性声闻,生于缠空种族。不求前进,又不愿后退,故为空所缠缚,莫有超脱之志。空本无物,怎能结缚?这就是头上安头,空上安空,无事找事做。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又修圆通的善男子,已尽行阴生灭迁流之细相,这时识阴寂灭之性虽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能圆照法界。若于六根圆融,互相为用,清净妙明心中,照见众生各自受命的元由,随发心再研究更深妙理。于寂灭空性中,误认为是涅槃胜解,是究竟归依处。便安住不前,不再求真如不动的寂灭场地。这人就会堕入定性辟支(既缘觉、独觉),不回小向大之小乘作为伴侣,迷惑菩提佛果,亡失正知正见。

注:梵语辟支迦罗译作“缘觉”,或“独觉”。缘觉是有佛出世时,以闻十二因缘而悟道,叫做缘觉。无佛出世时,以独居深山,悟诸行无常,而得道者,叫做独觉。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这是识阴第十种邪执,圆遍诸类,此是识阴境界,即是与各类众生的觉知性,融通吻合为因心,而证寂湛明彻之果。故生于独觉缘觉,无师自悟,认为理圆智明,得少为足,成为自了汉。故虽有妙用,但只得意生身,不得应化身,终生于不化圆种。

何谓化城?从前有人要往宝所寻宝,但行至半路,觉得太辛苦,不想前进。有神通人就变一化城,让寻宝者暂时休息,然后再前进,这叫做化城。这比喻佛的声闻弟子,既未证得寂灭之空理,便以为是究竟涅槃,而得少为足,不再向前。故佛说“化城”喻,劝策彼勇猛直前,回小向大,趣向无余涅槃,直达宝所,而不要中道自画。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所现境界,皆因迷惑无知,以伪乱真,致误入歧途,生起颠狂见解,由执狂解而不自觉,反以得少为足,未证言证。未至寂灭现前,就生出满足已证寂灭之想。这都是识阴将破而未破的时候,因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战之时,若妄生贪嗔欲念,就会著魔,走火入魔。一著魔境就难破除,虽有人指点,亦执迷不信,终至堕落。

众生顽迷。不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堕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众生愚顽无知,迷昧无识,又不自己忖德量能,遇到这种境界现前,就随著自己平生所爱好,加上积劫的习染,迷惑心窍,欣然执著现境,以为是究竟的安心立命处。还以为证得无上菩提,未证言证,成为大妄语。

外道邪魔虽亦感得有漏禅定的福果,但福业享尽,必堕无间地狱。声闻缘觉,虽获无漏禅定所感的圣果,但终止化城,不达宝所,不能再增进,不能得证菩提极果。

虽是人人皆可成佛,但成佛必定经过长期修持,不是一下子便可成佛。好像读书一样,经多少年才能毕业,多少年才能得硕士,多少年才能得博士。怎可一步没有迈,便说已证果成佛,真是说梦话,真是大妄语!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沈孽。保绥哀救。销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