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佛经 > 阿弥陀经 > 正文

慧律法师讲解阿弥陀经视频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2-03
导读:【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 说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佛法就是我们现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经典跟小乘的经典,难闻就是说:没有福报的人听不到,没修无量劫来这个善因缘他听不到,他很想要求道,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是邪法,是不正

【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佛法者何?净而已矣。】
说“佛法难闻,凡情忽之也”:佛法就是我们现在在研究的大乘的经典跟小乘的经典,难闻就是说:没有福报的人听不到,没修无量劫来这个善因缘他听不到,他很想要求道,但是所求的不是正法,是邪法,是不正知不正见的。那么难闻呢?是他要听到没那么简单(,没那么简单)。“凡情忽之也”:“凡情”就是一般的众生。他(忽略,)忽略了,他都不会想到:我今天可以听到佛法,是真的很不简单的福德因缘(,凡情忽之也)。
一般的众生他没有去重视,没有去注意到。“净宗难信,旨奥罔解也”:净土宗因为是不问自说,我们每一部经典都是弟子问,佛才回答,但是因为(这本《弥陀经》,)《佛说阿弥陀经》这本经典,是(因为)很深奥,很不可思议的境界,唯佛与佛乃能究竟,所以徒弟证阿罗汉果(的这些阿罗汉,)都无法去了解净土法门的不可思议的地方,所以净土宗是不问自说,净土讲的这本《阿弥陀经》,是弟子没有问佛自己说出来的,叫做不问自说,所以因为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这种境界,(因此说净宗难信,证阿罗汉果他都无法了解,)当然要叫凡夫来相信这部经典是更加难,叫做净宗难信(,很不容易相信)。“旨奥罔解也”:“旨奥”(把笔拿起来,):“旨”就是义理,就是说这本经典的义理。“奥”就是深的意思(,就是很深的意思)。“罔解”就是不解,不了解的意思,“罔”就是不的意思。
因为这本净土宗的经典(,那么)《阿弥陀经》(这本经典)义理很深奥,(叫做旨奥,罔解就是)不为一般众生所容易简单来了解的。“佛法者何?”:意思是说佛法是在讲什么呢?“净而已也”:就是在讲一个净而已。那么要净(,要净)什么呢?
【根尘识皆是也。】就是要净我们的六根,要净我们的六尘,要净我们的六识,六根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根,为什么称呼为根呢?在座诸位!树若没有根它会活吗?不会活,所以六根的意思,把笔拿起来,六根这个根写四个字,就是增长生死,增长我们的生死叫做根,会主导我们的生死的叫做根,我们若有这个六根我们的生死就不了,眼睛看色,耳朵听声音,嘴,口业,这六根就是这样,光是我们一辈子所吃、杀的众生就不计其数,所以这个根就是说增加了生死,树若没有根它就不会活,所以我们这个六根就是在攀缘的地方,在造业的地方,意思就是说有这个六根会增长我们的生老病死,这辈子死后,下辈子再继续来出世,生生世世来六道轮回就是因为有这个六根,(有这个六根,)我们若转一个念头,以清净心,那么六根就是我们的本性,六根所散发出来的就变成智慧之六根,所以我们现在是叫做污染的六根,(污染的六根,)那么我们若明心见性,我们若有修行,眼睛看一切境界,咦!如如不动,我们过去凡夫,眼睛看这个色就分别、执著,咦!我们现在学佛,这眼睛看这人众生变成怜愍心、慈悲心、观照心,不同,圣人也用六根,但是圣人的六根是长养圣胎(,长养他的圣胎);凡夫的六根是造恶、轮回。
那么尘呢?尘就是污染的意思,这张桌子若是三天不擦就有很多灰尘落下来,我们这个心若没来听讲佛法,光是个性要改就不可能,光是这张嘴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整天就是在搬弄是非,)所以说虽然有的听到佛法,但是他不去实现他的清净,尘照常还在,(尘照常还在,)这尘就是污染的意思(,污染的意思,其实这个尘实在……,但无心于万物,何妨万物常围绕)。你只要对境无心,尘无所住,这是我们的本性,这个外境不重要,净化我们这个心最重要,我们的内心起心动念这个尘就会污染我们,所以我常常劝告诸位,说:(活在你的生命,)活在你真正的生命当中,你要了解自己,(你要了解自己,)不要常常拿你的尺寸去衡量别人,(不要常常拿尺要去量别人,)你要了解你自己你是一个凡夫,你是一个烦恼的众生,你怎么够资格去讲别人呢?你凭什么要讲别人,你愈讲你就愈分别,这六尘就愈污染(,你愈讲你就愈分别,这六尘就愈污染),但是我们人都会讲别人却是不会讲自己,这就是我们学佛的重心点,所以从今以后,在座诸位!不要干涉别人,是非不要听。哲学家讲一句话:(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你要应该跟他相处才来说他,)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不好,你不要相信,你要来跟这个相处看看你再来下断言;全世界的人都说这个人很好,你也要来跟他相处看看,这样才不会偏激,才不会冤枉。
要深入去了解才不会被六尘污染。(所以……,若是我不同),我这个作风是说个人做个人负因果,我做,我负因果,你做,你负因果,你要造恶跟我无关,我只能教化你:你不要造口业,不要分别,不要执著,要放下,团体当中不要斗争(,我只能这样教你)。但是你不听我的话,你一定要这样做,那你去负因果,我不用替你担。有一个很关心的信徒(来,打电话)来:啊!慧律法师!外面诽谤你怎样、怎样。
我说:你冷静,诽谤我们的人不一定比我们有修养,我们没有诽谤别人,我们不用担因果,诽谤我们的人他要负因果,他断众生的慧命让众生来诽谤三宝,他要下地狱,难道不是这样?我们没有诽谤别人就好,别人讲我们怎样,这没有关系,(这没有关系,)我们欢喜心来领受,要成佛,要当菩萨,一定要经过这个阶段,一定会经过这个阶段,种种的境界。那么“识”就是分别心,(分别心,)我们所要亲近的东西就是这三种,根、尘、识,“根”就是六根,就是增长我们的生死,“尘”就是污染的意思,“识”就是分别心,我们若有分别心,我们就继续去造业,继续去执著,继续造口业,知道也讲,不知道也讲,所以我们造业最重的就是什么?就是这张嘴巴,(就是这张嘴巴,)所以我们会修,大家在拜佛,大家在念佛,光是这张嘴巴功德全都花光了(,这张嘴巴都把我们的功德全都花光了)。
底下说:【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所以群经就是很多经典都这样告诉我们: “蕴义”:(把笔拿起来,)蕴就是含藏。含藏就是说隐藏很多的义理,无不在净(,全都在讲要如何净),佛法就是要让我们清净,世间人就是要让我们污染,(污染,)所以我都劝这些老菩萨,经文虽然有一点深奥,但是我们坐在这个地方,听得懂也来,听不懂也来,至少不会看电视,不会去造业,至少不会跟媳妇打架、吵架,不会跟你老公吵架,至少你这二个钟头一张嘴静默没有去造业(众鼓掌),你来这两个钟头看的是佛祖,这本是经典,是法。
佛、法,再看到的师父就是僧,你来到这个讲堂有修没修三宝具足,所以听得懂、听不懂全都要要来结一个善缘(众鼓掌)。“故群经蕴义,无不在净”,就是说一切的经典蕴藏所讲的,就是全都在净,“无不在净”就是完全在讲要如何净,如何才能清净?“学而习于净,扼乎佛法之要矣”:我们要来学佛,学习这个净(,清净)。“扼乎”(把笔拿起来,):就是掌握住,(掌握住,)手握紧,“扼”就是手握紧,意思是说你已经掌握了佛法的(,“要”就是)根本,今天你来学佛你不来学净要作什么?(你要来学佛,)你不是要学净,难不成要学污染?要学净,我告诉诸位!第一、一定要对众生有礼貌,遇到要多讲:谢谢、感谢、送驾、接驾,对人要有礼貌,但是我有去看其他的道场,我们不可以讲别人的不对,师父是很行,但是站在他身边的徒弟都没有在招待人,整天就是这个法师比较有修行来向他顶礼(:啊!这个……);这个没修行不向他顶礼,甚至没修行的,连看都不看一眼,有修行、没修行从外表怎么看得出来(,你从外表怎么看得出来),所以我常常劝告这些在家徒弟,我都劝告我的徒弟:凡是进来我们文殊讲堂,不准去说全台湾省哪一位法师的是非,有修行也好,没修行也好,男众也好,女众也好,沙弥也好,沙弥尼也好,持戒也好,破戒也好,持斋也好,破斋也好,一切与我们在家人没关系,你做,你负因果,他做,他负因果,我们没剃度,师父就是三宝,你若能用这种心去恭敬,第五、你就有这个三宝的观念,佛法就是在讲这个清净,今天我们在家人修行是怎么样,拿一支秤在秤出家人:咦!这个比较有修行,我老是听徒弟讲:我的师父很有修行,我的师父有开悟,我的师父有神通,或是说我的师父有我了不起!我说:啊!赞叹师父是很好,但是师父有修行是师父,你师父开悟不是你,难道不是这样?你把你师父形容得很好,是多么地好,像佛祖般,但是你没开悟,没有神通,没有修行,对我们一点帮忙都没有,所以唯有要修自己,一定要修自己,回光返照,你进入这个讲堂才有意义,若今天我们这个净不能清净我们的心,整天来这里搬弄是非,诽谤出家人,还是说这个比较有修,这个比较没有修,有啊!我看很多徒弟就是这样,当然外面跟我们无关,我们现在以讲堂为主,不准讲三宝的过失,你不共法圣人,你不了解人家在做什么,你也不了解师父是凡夫还是菩萨,你今天诽谤人家,你若是诽谤到菩萨你怎么办,难道不是这样?你从外表看你怎么知道他是凡夫还是菩萨呢?看不出来,我们自己承认说我们是凡夫,我们就不要讲人家的是非,要当作每一个人就是菩萨,这样你就掌握了佛法的根本,这就是佛法的根本(众鼓掌),所以在座的诸位!不管法师、在家居士来,我都当作你们是菩萨,每一个我都当作你们是菩萨,
【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汇而辑之,曰《净三经》;】这是什么意思呢?“然三藏烟海,畏繁求专,得《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古德彙而辑之”:意思就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浩如烟海,“烟”就是大的意思,像大海般那么大,意思是说三藏十二部经典像大海那么大。“畏繁求专”:“畏”就是众生每个都会怕,那么多经典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你到底是要看哪一本,“畏繁求专”),太多了,大家都会恐怖。“求专”(把笔拿起来,)这个“专”就是简单,直截了当,意思是说了生死最快的,直接的,不必再绕道,不必转来转去的(,有用转来转去的,要专,就是直接,不是简接)。“畏繁求专”意思就是说要专心,那么就是以这个《阿弥陀经》,人家说《净土三经》,“将三经”就是《净土三经》。净土以哪三本作经典呢?《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那么我们现在要讲的这本经叫做《阿弥陀经》,下一本经要讲的叫做《观无量寿经》,第三本我们要讲的就是《无量寿经》,我们这个讲堂以净土为主,所以这个净土的经典就一直讲、一直讲……,讲到死为止,没有停,一直讲,跟净土有关系的全都讲,就是要让我们念佛,要让我们了生死,所以《阿弥陀经》现在我们在讲,《观无量寿经》是说要如何来观,观这个阿弥陀佛,那么《无量寿经》呢?就讲佛的种种的愿,那么这是下次要讲的经典。“古德彙而辑之”:“彙”(,把它写下来),同类的事物聚集起来叫做彙;“辑”就是(集集的“集”,收集的“集”,这个“辑”)通那个“集”(,集合的“集”)。“古德彙而辑之”,古时候古德将同样的事物集合起来(, “彙而辑之” ,这个辑就是集合的集,彙而辑之),叫做“净土三经”,简称“净三经”。
【近德益以《华严行愿品》、《楞严势至圆通章》,曰《净五经》。】(近来的诸山长老这些大德,“益”就是增加的意思。)近来的大德将《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叫做“净土三经”,但是又增加两部经,加上去刚好《净土五经》。哪两部经呢?就是说《华严净行品》,意思是说《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华严就是一本经,《行愿品》就是《华严经》里面的一品),所以意思就是增加这品变成说净土的第四本经典。底下,《楞严势至圆通章》,又增加《楞严经》里面的一章,叫做《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简称《势至圆通章》)。再讲一遍:增加第四本是《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又增加一本是叫做《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就是《楞严经》,增加《楞严经》里面的一章),那么这样合起来刚好五本经典。(《净土三经》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那么《净土五经》,是增加《华严经》里面的《行愿品》,又拉回一本,《楞严经》里面的《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这样合起来刚好一本叫做《净土五经》。)
【前汇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这句话不容易了解,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相信大家都看不懂,看得懂的少数,因为这种东西若没经过思惟,实在是不懂得它在讲什么)。我现在来解释,诸位要注意听!“前彙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意思是说前面的“净土三经”,前面彙集起来的“净土三经”;“专之专者也”:他分专就是专在各明一义;“各明一义”:就是说每一部经都明,就是说都明了的各别一种意思、意义,这是什么意思呢?“前彙专之专者也,各明一义”:)意思是说“净土三经”每一本经都讲一种意义,不相同的,虽然是净土,但是各明一义,《阿弥陀经》在讲的有《阿弥陀经》的意义,《观无量寿经》讲的有《观无量寿经》的意义,《无量寿经》讲的有《无量寿经》的意义(,意思是说各明一义),各明一义。(前彙之专,“前彙专之专者也”,意思是说前面彙集了“净土三经”,它的专就是专在各明一义。)“后益选其专者也”:“后益”,“益”就是增加。(就是后来增加被选为“净土五经”,它的专就是专门在讲什么呢?叫做后益选其专者也,)是说那么后来的人又增加两部经典,被选为“净土五经”的。“自行化他之加行也”:“自行”是说自己的修行;“化他”呢?就是要普度众生,“之加行也”:就是增加修行的力量。意思就是说“净土三经”它是各明一义,增加两本经典,它的专就是要增加自行化他的力量(,简单讲就是这样子)。
【依圣言量,末法惟净成就,】那么“依”照“圣言量”就是(佛菩萨所讲的,按照圣人讲的话,)按照诸佛菩萨所讲的话。“末法惟净成就”:末法的时候惟有净土宗(,修净土宗)的人才有办法成就。(说:千人念佛千人往生,万修万人去,一万个人修行,一万个人成就,末法惟净成就。)
【又云普被三根。】又说净土法门它的伟大之处就是普被三根,你上根的人来修净土法门也会成就,中根的人你来念佛、来拜佛也会成就,下根的人你来念佛、来拜佛也会成就,【姑无论其探源析流,遍饮其水;】(意思是说……。)“姑”就是暂时。暂时不要讨论它的来源。“析流”就是渊源,剖析它的来源叫做析流。(“遍饮其水”:这句话是跟前面连在一起讲的,)说暂且不要探索它这个来源是什么东西,“遍饮其水也”:是说全都喝到,(意思是说不用这样,不用说每个都知道它的来源,每个全都了解它的出处。“遍饮其水”)就是说深入经藏的意思,全面了解经典的意思,不要说这些。说【盱衡当时,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盱衡”出于《汉书•王莽传》(,这盱衡,把笔拿起来),“盱衡”就是举眉扬目,这眉毛挑起来,眼睛张开(,意思就是说观看当时的意思,眉毛挑起来,看当时的这些修行人,叫做盱衡当时。这个“盱”, “盱”的意思就是跟虚空的“虚”同音,跟虚空的“虚”是同音)。“盱衡当时”就是说举眉扬目看一看。“果能贯彻三经者,宁多乎哉?”:“果”就是真正。就是说睁大眼睛来看,当时真的有办法贯通三经(,三经就是《阿弥陀经》、《观无量寿经》、《无量寿经》,宁多乎哉?就是说怎么会很多呢?宁多乎哉?就是说)怎么会很多呢?意思就是说能贯通这三本经典,这几乎不可能(,几乎不可能)。
【仅《弥陀》一经,闻者较广,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鲜能达其义,如法实修。】意思是说就《弥陀经》这本经典来讲。“闻者较广”:知道的人比较多,大家都知道有这部《弥陀经》,“但亦依其文,而作讽诵”:“讽诵”就是琅琅地背诵,就是我们在诵经般。意思是说光是《弥陀经》这本经典,听到的人有比较多,但是按照文章来念(,而作讽诵就是诵经的意思)。“鲜能达其义”:很少人能够了解它的义理(,很少人能够了解它的义理)。“如法实修”:能够了解义理实实在在去修。“如法”就是依佛所讲的法去修。
【虽有《圆中钞》及《疏钞》等,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第以辞藻典雅清铄,非夫人尽能受;】这句话就很深奥了。(“虽有《圆中钞》”:这是这本,这是《圆中钞》是一本对《弥陀经》的解释很圆满。“钞”,因为过去都是用手写,这个钞就是提手旁的“抄”意思是相同的,)意思就是说虽然有人作(这本《圆中钞》,还是作一本《疏钞》,《弥陀经疏钞》,)《弥陀圆中钞》、《弥陀疏钞》等等的书。“非不浩浩渊渊,探赜索隐”:(如果不去,浩浩渊渊,)如果你没有深入经藏,深入这个注解,(广大的学习叫做浩浩渊渊,)多方面地去了解(,广大地来学习)。“探赜索隐”:(这个“赜”就是幽深而难见之道理。探讨幽深而难见深奥的道理叫做赜,探赜索隐,那么探就是探讨,)“赜”就是幽深而难见;“索”就是引出来,“隐”就是把那个含藏的义理把它引出来(,我们说索引、索引,一个是引导的引,一个是隐藏的隐,不一样,所以这个“索”就是把这个隐藏的东西引导出来,所以说探赜索隐)。“探赜索隐”意思是说将它深奥的义理,难见到的义理,隐藏的义理,全都把它发现出来,发现出来。“第以藻辞典雅清铄”:(“藻辞典雅”,)“第”就是再(,再讲,因为这个辞)。“藻辞典雅”:(就是优美的文辞,优美的文辞叫做辞藻典雅,)意思是说它的文词很优美,非常地美。前面说义理很深奥,底下的意思是说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啊!这个文章写得太好,)“清铄”就是有力之词(,非常有力,非常有力叫做清铄)。“非夫人尽能受”:不是一般人所能接受的,义理又很深奥,用辞又很深奥,都是文言文,所以不能让一般的众生去领受、去了解。
【仍如宝珠裹衣,贫子不富。】就是像一个人在口袋装一个摩尼宝珠,但是这个乞丐他不了解说他向上自己装一个摩尼宝珠,到处出去跟人家化缘,去跟人家乞讨,到有一天人家告诉他,说:噢!你身上装那粒就是摩尼宝珠,你口袋装的那一粒就是最富有的人,咦!他发现之后,噢!他就无量地欢喜,他就变成富有的人,他就懂得这粒摩尼宝珠,所以这粒摩尼宝珠就是我们的佛性,比喻我们的本性,我们的本性放在我们这个身体里面,我们都没有发现到,没有去了解到,没有去了解到,所以我们今天觉得很穷,那么我们觉得很穷是因为我们没有开悟,没发现我们的本性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穷,就像一粒摩尼宝珠放在口袋你不了解那个就是宝,我们今天学佛的人要发现的是什么呢?不是钻石,不是金条,不是漂亮的衣服,不是好的轿车,不是洋房大楼,全都不是,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本性最有价值,本性最有价值,所以仍如宝珠裹衣,就是放在里面包起来,宝珠被衣服包起来我们没有发现到,贫子不富,贫穷的人不富有,因为他没有发现那粒摩尼宝珠。
【佛法难闻,似又不一其障也!】意思是说佛法是很难听得到。“似”就是好像。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障碍。佛法难闻就是佛法很不容易听到,好像每一个人都有不同的遭遇与障碍,意思是说遭遇不同叫做不一其障也,有的人来学佛,一下子听到师父的录音带,他就感悟到这个人生的痛苦,感情到佛法的伟大,一下子就来听经闻法,对三宝很有信心,没什么障碍,有的人还没有听到这个录音带,还没有来亲近过法师,就听到是非了,就听到人家在说法师的是非了,他还没有亲近,还没有听到录音带就听到是非了,就自动障碍,所以我跟诸位讲:哪一种人罪最重?断众生的慧命罪最重,断众生的慧命就是毁谤三宝,让人对三宝没信心,所以在座诸位!地狱不好受,(地狱不好受,)我们劝导他,拿录音带给他听都来不及了,你怎么还说三宝的是非给他听,让他断了来学佛的因缘呢?你断这个众生的慧命,你跟他说这个法师的坏话,他就不来听经,就无法入门,所以我常常跟在家人说:不要造口业,就是这样的意思,不管人家有修或无修,你若有修就好,(你若有修就好,)不要去管别人,这样你会很清净,能亲近的亲近,我们不能亲近的默默离开地好,不要互相攻击,互相批评不好,
【蕅益大师要解出,文润而质,言简而精;性与相,双彰其谛;】这蕅益大师就是作这个要解,要解,这蕅益大师作这个要解一出来,作这个《弥陀经》的要解一出来,文润而质,这个文章啊!文章写得……,“润”就是滋润,写得很好,而质就是有内容,文章写得很好,“润”就是修饰,有修饰过,我们说润文、润文,意思是说这篇文章看过又改,改又看过,不适合的全都修改过,文润就是有经过修饰,而质就是有内容,有内容,言简而精,精就是切要,言词很简略而且很切要,精就是很切要,意思是说恰到好处,讲得太好了,性与相,双彰其谛,“性”就是我们的本性,我们的理体,“相”就是我们的事相,与我们的本性,“性”就是理,“相”就是事,就是理事圆融,(理跟事圆融,)双彰其谛,彰就是显的意思,显出来,谛就是真理,双彰其谛就是讲到本性,讲到本性讲得很好,讲到事相也讲得很好,彰就是真理,就是真理的意思,
【禅与净,融而无诤。】就是说禅与净土融合,如水乳合,禅要教我们明心见性,净土宗也是要教我们清净心,全都一样,融就是混在一起,无所争端。
【求解者,豁显其义;求行者,详示其端。】这本书的好处就是说若有人要求这个了解的人,豁然其义,“豁然(显)”就是当下开朗,就是豁显其义,“豁显”就是一下子就很明显地了解它的义理,求得者,若想要修行的人,详示其端,“端”就是重点,若要修行的人他就对他开示什么是最重要的,什么是最重要的,所以

【十三祖】十三祖就是印光大师,
【叹为观止,】印光大师就是一直赞叹,一直赞叹说这个要解实在是很了不起,【良有以也!】叹为观止,是说太了不起了,“良有以也”,“良由”就是有原因的,意思是说印光大师为什么这么赞叹,为什么这么赞叹这本要解(,这本要解),这是有原因的,(这是有原因的,)
【古闽】“古闽”就是福建省(,多一个古就是说以前到今天大家都称为“闽”,福建叫做闽南,福建又简称闽,所以闽就是福建省,福建省就是闽),福建省有一个【高僧】,叫做【圆瑛法师,复虑格于教相者,】就是考虑到(,考虑到),“格于教相”,格就是束缚,格格不入,因为这个教相很深所以没有几个人听得懂,没有几个人看得懂,“复虑”就是考虑,这个圆瑛法师的考虑这个教相太深了,格格不入,不为众生所接受,考虑到这个教相很深奥没办法让一般的众生来接受,
【或犹难入,又随文逐句,】意思就是说这样会很难入,随文逐句就是随这个文章,逐句就是每一句,一句、一句解释,逐句就是随这个文章,一句、一句解释,叫做随文逐句。诸位!你们若要来听经,一定要带笔来,这种东西让你听过,你明天看都不会,你听我们这个经一定要带笔来,你不带笔,你不作笔记,你明天自己看你完全看不懂,随文逐句就是一句、一句去了解,
【增以讲义,】就是增加这个讲义,
【使解若疏,】“疏”,疏就是通的意思,通达的意思,讲若钞,钞就是身边的手稿就是讲,要讲比较方便,
【讲若钞也;】疏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注解,注解的意思,使这个解就是一目了然,让这个讲的就像身边所写的东西,【如是,则弥陀一经,三根庶普被矣!】若像这样子,弥陀一经,上中下根,“庶普被矣”,庶就是希望、应该,应该讲这个弥陀一经,上、中、下根的人应该是很普遍来接受,【宁知尚有不然者:末世版本不竞,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这句什么意思呢?宁知尚有不然者,一句、一句讲,“宁”就是岂不知道,“尚”就是“还”,“有不然者”就是不止如此(,不止如此),他前面的意思是说这个“解”就像疏,“讲”就像钞,那么这个《弥陀经》,它就能普遍上中下的根机,意思就是说但是不是这样子的,宁知尚有不然者,意思是说又怎么知道还不止这样子,有哪一些情况发生呢?末世版本不竞,就是说末世的这个版本,“不竞”就是不广为流通,因为它这个流传、流通,流通得不是说很多,流通得不好,不竞就是说不是争相来广传出去,大量地流通,就是末世的版本,“不竞”,没有广为流通,所以流通典籍亦复为一障焉,所以流通这个典籍就变成一种障碍,流通得少,没有人知道有这本注解,没有人知道,所以这是一种障碍。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