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地图 - 专业经书内容网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山海经 > 资讯 > 正文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课件(2)

来源:经书网 编辑:不休和尚 时间:2018-11-18
导读:第二课时 一、作业交流 我来品评 1.小组内,回忆《朝花夕拾》里的相关章节,学生讲隐鼠的故事。 小结: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

第二课时
一、作业交流 我来品评
1.小组内,回忆《朝花夕拾》里的相关章节,学生讲隐鼠的故事。
小结:但这种敬意随着“隐鼠事件”的发生而逐渐谈薄甚至“完全消失”,这里作者又一次提到“隐鼠事件”,可见这件事在幼小的鲁迅心中印象是非常深刻的。那么,“隐鼠事件”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据鲁迅在《朝花夕拾》的开篇之作《狗·猫·鼠》中介绍说,隐鼠是鲁迅小时侯非常喜欢的一种小老鼠,一天,他发现隐鼠不见了,长妈妈告诉他,“隐鼠是昨天晚上被猫吃去了!”于是,“我”就从此痛恨起猫来,后来,“我”竟偶然得到一个意外的消息: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从此“我”就特别记恨长妈妈,对长妈妈的所言所为也就特别厌烦。作者在写敬重长妈妈的两个故事中间,再次穿插这个“隐鼠事件”,一是为使文章顿起波澜,二是与下文写敬重形成鲜明的对比。
2.小组交流前日练笔,互写评语,每组推荐一人全班朗读。
过渡:同学们改用第二人称,表达情感更直接,书写也动人,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本文中鲁迅塑造人物的手法有多种,表达了对阿长的深情,你们看出来了吗?
二、写作手法 我来发现
学生交流之后小结:这是一篇以写人为主的散文,作者按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刻画出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作者在人物刻画方面是颇见功力的,主要特点主要有以下三点:
1.善抓细节。写人物最怕把人物的鲜明性格淹没在一般性的叙述之中,俗话说,于细微处见精神,写小说需要如此,写记人散文又何尝不需如此呢?鲁迅就是善抓细节的高手,为了表现长妈妈爱罗嗦,爱说闲话,作者写她“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为了表现长妈妈的粗鲁和不拘小节,作者写她“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有关“元旦”早晨的一段描写也十分生动,“我”一醒就要坐起来,“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当“我”忽而记得了隔夜长妈妈的提醒喊“阿妈,恭喜”时,她“于是十分喜欢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这些细节都传神地写出长妈妈对“我”的关心和祝福。
2.详略有致。写人的散文既忌琐碎,又忌粗疏。鲁迅在写长妈妈时就既有简笔,又有繁笔。第二部分写“厌”长妈妈时略写了她的罗嗦和对“我”的管制,而详写了她的睡相;这一部分写“烦”长妈妈时略写了长妈妈所教的生活中的一般“道理”,而详写了过年的“规矩”;第三部分写“敬”长妈妈时,虽两件事都用了繁笔,但第二件买《山海经》写得更为详尽。由于详略得当,文章就显得错落有致,人物也显得血肉丰满。
3.欲扬先抑。这是本文构思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文章从一开始就表达出作者对长妈妈的厌烦和不满,厌她罗嗦,厌她限制“我”的自由,厌她睡相不好;烦她规矩太多,烦她道理太多。就在读者似乎感到长妈妈一无是处时,作者笔锋一转,详细叙写了两件令他敬重的事。由于前面“抑”得太多了,后面的“扬”就给人以奇峰突起的感觉,人物形象霎时间就高大起来。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探究一下本文的题目,看看作者有没有什么玄机在其中。“阿长”是作者在憎恶长妈妈时才这样叫的,因此,“阿长”代表的是作者在文章前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山海经”事件是彻底改变“我”对长妈妈看法的重要事件,也正因为有了“山海经”事件,“我”才真正由“厌烦”长妈妈变成了“敬重”长妈妈。因此,“山海经”是敬重长妈妈的代表性事件,“山海经”代表的就是文章后半部分所表达的情绪。那么,本文题目“阿长与山海经”是否隐含着“从‘厌烦’到‘敬重’”的意思呢?
4.对比反衬。对于《山海经》的渴慕。父母也许忽视,叔祖疏懒,他的太太竟把晾衣杆放在珠兰的枝条上,更是莫名其妙。而阿长,令人厌烦的阿长,连名字都念不对的阿长买回来了!这些人物与阿长之间构成了对比映衬,更凸显了人物的性格,更好地表达了鲁迅的深情。

三、学生论坛 我来质疑
针对本文学习的各种问题,提倡发问,同学探讨,解决疑问,还有解决不了的,查资料再行研讨。
四、比较阅读 我来欣赏
大纲里推荐阅读《艾青诗选》,不妨把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进行拓展阅读,印发诗歌,体会文中深情,他们都同样卑微得连个属于自己的名字都不为人知,但却把深爱给了与自己连血缘关系都没有的孩子,一生劳累,一生苦难,令人唏嘘,是因为他们的乳儿的如椽巨笔给了他们应有的尊严,感恩他们的付出,也打动一代一代的读者,谁说他们无名,他们是文学长河里熠熠生辉的不朽的形象,平凡而又伟大。

上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阅览
下一篇:没有了
栏目分类
Copyright © 2018-2020 经书网 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128097号
联系我们网站声明公益项目技术支持经书网
如有侵权,提供资料联系我们将24小时删除
Top